春节临近,人们购物、送礼、聚会,踏上归途,满心欢喜地期待与家人团圆。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过年抢微信“红包”也成了增添节日乐趣的一项活动。不过,在大家喜气洋洋过年的时候,有些别有用心之人却还没有休息,他们准备趁着众人放松警惕的时刻再“捞一把”,赚一笔“年终奖”。
外出会亲友 留意“三只手”
徐某在川沙地区经营着一家服装店,凭着多年辛勤的工作,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每年春节,店铺客源稀少,他会适时地休息几天与家人一起欢度假期。休息之余,他会抽空到店里检查一下门窗、电源,生怕有什么意外发生。
去年大年初三,徐某一早骑车来到店门口,规整地停车、上锁,一切显得那么井然有序。在沪打拼多年,他做事处处小心谨慎,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锁好车后,他就匆忙转身进了店,也许是平常养成了停车上锁的习惯,让他潜意识内认为只要上锁,自行车就是安全的,竟完全疏忽了放在车兜里的手提包。也就几分钟时间,手提包连同4万元现金不翼而飞。徐某站在街头四处徘徊,焦虑、悔恨,最终还是拨通了110,寄希望于警方能帮他找回这只“未上锁”的手提包。
浦东公安分局川沙派出所民警接报后,根据徐某描述,调阅案发地周边监控,很快便锁定了嫌疑人。民警循线追踪,实地走访,离案发时间仅2个小时,犯罪嫌疑人肖某就落网了。
经审讯,肖某交代当天路过案发地时,无意间看到了徐某遗忘在车兜里的黑色手提包,便起了贪念,旁若无人地将手提包顺走了。
徐某的经历许多人或许都有过,特别是过年期间,大家多会选择出外游玩或者购物,且往往都会携带有大量现金。朋友相聚,兴致一高很容易就会放松警惕,而在购物街、商场饭店、旅游景点等地方人员相对密集,犯罪分子往往容易利用这一机会,进行扒窃、拎包作案。
同时,春节中,在外用餐、游玩频率增加,致使许多居民家中白天或者夜间无人居住成为安全防范盲点,犯罪分子极有可能乘此机会作案。大家外出时要记得关闭、锁好门窗,低楼层住户可考虑加装限位器、报警器、防盗窗等必要的技防物防设备,切莫因大意失窃。一旦发现有可疑人员要拨打报警电话。
开车出行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尽量避免在车内放置现金及贵重物品。夜间停车时,要注意检查车门、车窗是否关好。锁上车门后,要有再拉一下车门的习惯,确保车门真正锁死,避免给偷盗者留下可趁之机。
而对厂区、公司等单位而言,也要注意采取安保措施,避免因人防、物防、技防力量减弱留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商场忙促销 票券被克隆
年终岁末,商家常印制并出售大量代金卡、代金券,由于这些代金卡、代金券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有价证券,在印制和使用上缺少相关规定和防伪标志,让一些不法分子有空可钻,以伪造的代金卡、代金券诈骗商家货物。
去年春节期间,大连警方就接到一家超市的报警,超市表示自己之前搞了个活动,购物满499元就赠一张提货单,这张提货单是50元的额度,可以当50块钱用,但是在这个活动结束之后,这家超市在清点提货单的过程中,发现提货单多了55张。
这家大型超市当时一共就发了500张提货单,可活动结束后一清点,竟然点出了555张,这多出来的55张提货单是哪来的呢?据了解,每张提货单下面都有自己的编号,警方通过比对找出了55张假的提货单,从印章还有各种方面都与真的提货单有明显的不同,肯定是有人伪造了提货单,并使用这伪造的提货单在超市购物。
民警调取了这家超市活动期间的监控视频,在收银台口的视频里,一名女子引起了民警的怀疑。她在同一天,多次在这个超市内购物,最多可以达到七八次。民警在超市排查时,从收银员那里得知,这名女子每次都在不同的收银台结账,购买的大多是烟酒、零食等年货,一次会用掉六七张提货单,而购物金额也都控制得很好,提货单从不浪费,甚至差个一两块钱,还会买一沓塑料袋带走,这让收银员对她印象很深刻,并认出这女子就在超市楼上的商场里上班。
随即民警对嫌疑人杨某进行了传唤,她承认了自己伪造提货单进行购物的事实。原来当时杨某偶然得到了一张超市的提货单,就想出了复制伪造的点子,她在网上找了一个人印制了55张单子,在春节前全都用了出去。杨某此后被警方行政拘留,并将使用的55张提货单,折合2750元交还给了超市。
欢乐抢红包 小心有陷阱
家住南京的周女士经常参与微信“抢红包”活动。一天,她的一名“好友”给她发来一个红包,红包还包含“开抢500元代金券”的链接。周女士点击链接,发现自己竟抢到了“500元代金券”的头等奖,立即喜滋滋地点击指定网址领奖,并输入了身份证、手机号、微信账户等一大堆个人信息。输完信息后,对方还要求她扫描一个二维码。周女士虽有些犹豫,但想到是朋友发来,还是决定扫码。扫完码刚几分钟,周女士收到一条银行短信,银行卡里被转走了1万元。
周女士立即打电话向朋友核实情况,朋友告诉她微信号被盗了。周女士这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立即拨打电话报警。
经公安机关检测,周女士扫描的二维码里藏有木马程序。嫌疑人利用木马程序窃取了周女士的个人信息,又通过木马转发周女士的支付验证短信,并盗刷了她1万元。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不法分子很容易在微信等APP互动界面中嵌入钓鱼网址,一旦用户打开链接,其个人信息便被盗取。微信红包更被众多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人会潜藏在人数较多的微信群或朋友圈中,通过分发嵌入钓鱼网站、木马程序下载地址的红包,盗取用户信息,甚至控制用户手机。特别注意以下几类“红包”不能抢:
1、需要个人信息的红包不要碰。领取红包时,要求输入收款人的信息,比如姓名、手机号、银行卡号,这种很可能是诈骗。而事实上,正规的微信红包,一般点击就能领取,自动存入微信钱包中,不需要繁琐地填写个人信息。
2、分享链接抢红包系欺诈。看到朋友圈分享的红包,比如送话费、送礼品、送优惠券等,点开链接要求先关注,还得分享给朋友的情况。这种红包涉嫌诱导分享和欺诈用户,点击右上角举报即可。
3、与好友共抢的红包需谨慎。朋友圈有不少跟好友合体抢红包的活动,要求达到一定金额,比如100元才能提现。玩这种游戏要格外注意,红包页面的开发者是否正规,很可能只是一种吸引粉丝的骗局。
4、高额红包不可信。单个微信红包的限额是200元,因此如果收到比如“666”“888”之类面额的大红包,基本上可以确定就是骗子。
5、警惕“AA红包”骗局。还有一种“AA红包”也要警惕,此类红包往往对微信AA收款界面进行略微改动,加上“送钱”、“现金礼包”等字样,让用户误以为是在领红包。微信红包有自己的专属橙红色界面,不需要进入AA收款界面;另外,用户收红包根本不需要输入密码,点击领取就能存入微信零钱包。
6、拆红包输密码恐有诈。如果有商家或者朋友发来一个微信红包,拆时却要输密码,那就要警惕了,因为这可能是假红包。真正的微信红包在收的时候是绝对不需要输入密码的。因此,切勿轻易点击微信群中来历不明的红包、优惠券等,以免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
此外,每逢春节,测试来年运势的各种链接便会在朋友圈内刷屏,“发大财”、“桃花运”等测试结果让朋友们纷纷参与转发。很多人觉得这种毫无依据的测试就是娱乐一下,但是骗子就是利用这种心理,制作假的微信链接,称测新年运势,让参与测试者填写自己及家人的姓名、生日等比较私人的信息,从而搜集个人信息。要牢记,就算是为了娱乐也不要将自己或家人的信息随便透露给陌生人,以免对方通过获得的信息进一步实施精准诈骗。
过年期间,走亲访友以及与朋友的各种聚会必不可少。在此期间,有不少人会收到诸如同学聚会的照片短信,并配以“这是我整理的照片,有空记得看”的文字和链接,一旦点击了短信中的链接,手机就会被植入木马病毒,手机内存的银行卡、支付宝信息就会到骗子手里。如若收到这类短信,请立即删除。如果不小心点开链接,应第一时间关机,取出手机卡,重装系统、恢复出厂设置或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同时,第一时间通知通讯录里的亲朋好友,立刻修改自己的银行卡、支付宝等账号密码,将损失降到最低。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警民直通车、看看新闻、重庆晚报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