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明确以秦汉长城和明长城为保护重点,遵循“原址保护、原状保护”的总体策略,坚持不改变原状、最低程度干预、预防为主、分类保护和分级保护几项原则,“妥善保护长城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
世界各国都有具有极高价值的历史建筑,而为了保护这些建筑,各国也是各出奇招。
【意大利】
威尼斯试图给鸽子减员
到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游客如果没有在圣马可广场喂鸽子留影,旅程可算不完整。但是正是这些鸽子给周围兼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雕塑和建筑表面造成严重破坏,目前威尼斯政府正在寻找有效途径为鸽子减员。
建筑斑驳卫生差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附近矗立着包括圣马可大教堂在内的大量著名建筑,兼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旅游观光必到之处。而在广场上喂鸽子留影,也几乎是每个游客必做的事。
但是,鸽子粪便污染建筑物外墙,是久未解决的问题。最近,威尼斯建筑保护人员又发现新问题——鸽子把雕塑和建筑啄得表面斑驳,圣马可大教堂的大理石外墙已出现碎裂迹象。
负责威尼斯建筑保养的建筑师埃托雷·维奥说,他们检查时发现,鸽子为找食或磨喙,经常会啄雕塑和建筑外墙上的裂缝,致使裂缝扩大,不仅影响城市美观,更缩短雕塑和建筑寿命。维奥说:“我们需要把它们完全赶走。”
此外,鸽子数量过大,不仅羽毛满地,还可能携带传染病菌,也成为威尼斯一大卫生问题。
来自英国的艺术家杰弗里·汉弗莱斯说,一次他在广场写生,人们涌来喂鸽子,最后“我的画布上满是羽毛”。因此,他完全支持减少这些“满天飞的害鸟”数量。
寻找鸽子减员方
威尼斯政府已经尝试过很多种方法来减少圣马可广场上的鸽子数量,包括定期围捕并杀死病鸽,在鸽食中掺入避孕药,以及引入其他鸟类吃掉鸽蛋等。但是这些方法收效甚微,而且招致动物保护组织的抗议。
动物维权团体L A V发言人马西莫·维图里说,最有效的减员方法,是减少对鸽子的喂食量。
但是据威尼斯环境部门官员马里奥·斯卡托林估计,面积约6.5平方公里的威尼斯总共有约4万只鸽子,其中三分之一在圣马可广场流连。“(鸽子减员)在威尼斯是个难题,鸽子在哪儿都能找到食物,上百万游客来这里和它们拍照,”斯卡托林说,“这是一个旅客流量过大的小城市。”
鉴于伦敦近日严格限制特拉法尔加广场上鸽子的喂食量,解决了与圣马可广场相似的难题,威尼斯市长马西莫·卡恰里大受鼓舞,决心采取类似措施。目前他们已经制定鸽子普查计划,并计划让鸽子“减员”。
社会各界阻力大
威尼斯政府下令禁止给鸽子喂食后,招致一些反对的声音。其中呼声最高的,当属广场上以向游客卖鸽食为生的商贩。
“鸽子在圣马可广场生活一千多年了,”商贩詹尼·法万说,“广场上没有鸽子,看起来就像树没有叶子。”
法万说,现在一些人专门靠在广场卖鸽饲料为生,天气好时每天能赚100多美元。政府下令禁止出售鸽食,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损失。
此外,喂食禁令对游客来说也是一个遗憾。
在广场上喂鸽拍照的游客康斯坦察·奥雷尔说,与鸽子合影感觉很棒,“游客来这里就是看鸽子和教堂,我想这是这里最大的吸引力。”
【日本】
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
过度的商业化,不仅减弱了历史氛围,而且增加了火灾隐患,堪称古建最大杀手。
在日本各地,存在着大批号称“小京都”或“小江户”的古城。置身其中,仿佛时空错乱,让人多了一份思古的幽情。
例如,秋田县角馆号称“陆奥(指日本东北地区)小京都”,广岛县竹原号称“安艺(广岛县古称)小京都”,角馆原汁原味展示了旧时武士的住宅,周围没有大批的商店销售土特产,一片静寂。竹原的古建仍有很多居民居住,但并未改造成酒吧一条街。
在以保存大量盛唐风格建筑而著称的古都奈良,从著名的唐招提寺沿着一条小路往南步行没多远,就到达了另一座古刹药师寺。这条称为“历史之道”的小径,两旁是低矮的版筑墙、翠绿的竹林、木制传统住宅,仿佛让人回到了1000多年前的奈良时代。这条“历史之道”连接两座古刹,无疑是搞商业的黄金路线,但是两旁看不到商店,也没有摊贩,古风犹存。
为了维护古都的景观,奈良市内没有高大的建筑,天际线非常平整。正是在如此的精心呵护之下,古老的奈良直到今天仍让游客感受到1300年前唐风建筑的魅力,使中国游客也能从中窥见一些大唐的风采,而这也正是奈良吸引大批游客的魅力所在。
根据日本《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传统建筑群和文化景观都属于文化遗产。
1966年1月,日本还制定了《古都历史性风土保存特别措施法》,简称《古都保存法》,主要是为了保护古城的历史性景观,它确定了如何指定“历史性风土地区”、限制地区内的开发补偿等。
该法制定的契机是古都镰仓开展的居住环境保护运动,目的是为将奈良市、京都市等古都以及镰仓市等市町村的历史性景观留传给下一代,以期增加对国土的热爱,并有助于文化的发展。在“历史性风土保存地区”,新建建筑物、改建或增建、建造宅基地、开垦土地、采伐树木、采集土石都需要向府县知事或者市长提出申请。
历史性风土保存地区中的核心地区被划为“历史性风土特别保存地区”,建筑物改变颜色、打室外广告等,都要提交申请。
此外,日本各地的地方政府还通过了各种保护历史性景观的特别条例。相关法律的严密规定可以避免文化景观的过度商业化,保留历史气息,自然也大幅减少了火灾隐患。千年古都京都市还将保护文化遗产列入市民宪章,将继承文化遗产作为重要使命。
文化遗产在日本被称为“文化财”,日本是将文化遗产作为财富看待的。但是,这并非是将文化遗产作为摇钱树,只重视眼前的经济效益,其更重视的是保护遗产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在日本各地采访,当地的居民介绍起本地的文化遗产都如数家珍,充满自豪感。可以说,正是这种热爱乡土的感情,极大地增进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
【印度】
泰姬陵用涨价“限流”
作为圣洁爱情的象征,泰姬陵是印度最为著名的世界遗产。
然而,1983年印度为泰姬陵申遗时,却是因为泰姬陵受过度开发影响,面临诸多保护难题。当时,泰姬陵受周围化工厂和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污染,外立面出现了片片黄斑。
长期无限制的旅游开放,也使得泰姬陵内部大理石台阶出现裂痕,精美的雕刻和镶嵌的宝石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针对这些情况,印度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在泰姬陵周围建立了绿色缓冲带;关闭泰姬陵所在阿格拉市所有以煤炭作为原料的砖窑,并用高额的罚款限制废气排放;对泰姬陵周围行驶的内燃机车采取禁行措施,并对所有过往车辆进行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检查;减少景区内的节庆活动……
此外,政府还在游客人数上进行控制。印度文化部下属考古调查局去年12月10日宣布,从当日起将泰姬陵的门票价格统一上调200卢比(1元人民币约合10.3印度卢比)。印度政府希望用提价的手段限制客流,以保护泰姬陵。
调价后泰姬陵的门票价格为,印度国内游客每人250卢比,外国游客每人1300卢比,来自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国家的游客每人740卢比。不过,印度国内游客仍可购买50卢比的单人票,但购买该门票的游客只能参观主体建筑外部和周围区域。
这是泰姬陵门票去年内的第二次涨价。去年8月8日,泰姬陵国内游客门票由40卢比提高到50卢比,国外游客门票则由1000卢比上调至1100卢比。
根据印度国家环境工程研究所去年年初的一份报告,该研究所在对泰姬陵的游客承载能力分析后认为,出于保护泰姬陵的考虑,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每天的游客数量。
由于近年来印度空气污染加剧,附近猴子泛滥,对泰姬陵造成破坏,而每到节假日和周末总是游客爆满。为此,印度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并在去年启动对泰姬陵的全面清理整修工作。目前泰姬陵每日国内游客数量已被控制在4万人以内,游览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小时。 (综合自新华网、中国文化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