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济民
一个初秋的夜晚,上海某强制隔离戒毒所学员晓林(化名)既高兴又忧愁,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高兴的是,第二天就能结束强制戒毒生活回到社会;忧愁的是,出去后将面临一系列烦心事:到哪住?工作能不能找得到?
第二天上午,管教民警带着晓林迈出强戒所的大门。在灿烂温暖的阳光下,他看到了曾到所里来探望、帮教过他的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虹口工作站的社工耿军霞、断绝多年关系的老母亲,还有社区民警来接他回家,他突然红了眼眶:“今天是个很有意义的日子,既是我出所的日子,也是我41岁的生日,这意味着我的新生。我要改头换面,从今以后再不吸毒了。”
终于有了可容身的家
上世纪60年代,晓林的父亲到青海支边,母亲随同前去。晓林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父母回沪后,因感情不和而离异。晓林和弟弟跟随父亲生活,与母亲关系不佳,长期不相往来。由于幼年时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缺失,晓林性格内向、孤僻,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但他聪明能干,喜欢看书、书法、画画等,曾经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做过武术设计等工作。1996年,在朋友的诱惑下晓林吸毒,被强制戒毒3个月。回归社会后,又因复吸先后两次被强制隔离戒毒。
社工耿军霞是晓林户籍所在地的禁毒社工,这一次虽然晓林还未成为社区戒毒对象,但耿军霞早早开始为后续的工作“预习”。了解晓林的基本情况就是耿军霞功课的第一步。
得知晓林的家庭情况后,耿军霞及时与他所在的强戒所管教民警联系,得知晓林的情绪很消沉,平时不爱说话,觉得其他学员都有亲人来探望关心,他却没有一个人来看过,感到很孤独。耿军霞获悉后,立即冒着38℃的高温,先后换了3部公交车,从市区赶到位于上海远郊的强戒所探望他。
在交谈中,晓林流露出了自己的担心:“我出去后没地方住,也没有工作和经济来源,又没有亲人管我,弄不好又会进来。”耿军霞安慰说可以和她保持沟通联系,只要下决心戒毒,这些困难,她会协助他解决。随后,耿军霞又多次写信鼓励晓林“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努力戒除毒瘾”。中秋节,耿军霞还给晓林寄去贺卡,这让他深受感动。
之后,耿军霞走访晓林所在的社区,从社区干部和民警那里得知,晓林原居住的房子已动迁,他的父亲和弟弟被安置在一间一居室户内,生活困难,无法接济晓林。晓林回来后将面临生活困难和无房居住的困境。为了帮晓林渡过难关,耿军霞协助他向社区组织申请,居委会为他发放临时补助金和最低生活保障费,帮他解决了燃眉之急。
吃饭问题解决了,但解决居住问题却困难重重。晓林出所后,暂时借住在一家浴室栖身过夜。但无房居住很可能会导致晓林再去找原来的毒友,只有安居,才有可能增强他戒除毒瘾的决心。耿军霞决定将解决居住问题作为个案服务计划的第一步。
随即,耿军霞协同街道禁毒专职干部奔走于居委会、街道有关部门和动迁组之间,反映晓林的实际困难。在多方协调下,终于在居委会旁边找到一间待拆迁房,使晓林有了一个暂时安身的家。当得知自己有了“家”后,晓林的激动溢于言表。
重拾暌违已久的温暖
晓林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对家人感情淡漠,尤其认为父亲从小不关心自己。更让他耿耿于怀的是,在他被强戒期间恰逢房屋动迁,父亲稀里糊涂地在动迁协议上签了字,和弟弟共同分到一间安置房,全然不管他出来后的居住问题。但耿军霞认为,帮助晓林修复家庭亲情关系,对他坚持戒毒康复很重要。于是,耿军霞一次次找到晓林,与他促膝谈心,倾听他的诉说,耐心地疏导他:“幼年的家庭教育确实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未来生活,但环境不起决定作用,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不管怎么说,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要懂得感恩。”在社工的开导下,晓林同意与父母恢复关系,但又担心父母不接纳自己。
其实,耿军霞在晓林出所前已与他的母亲沟通。开始,母亲一口回绝,说她长期不与儿子在一起,已经没有感情了,加上晓林现在吸了毒,很难管教他。既便如此,耿军霞还是坚持多次上门,反复强调亲情在帮助亲人戒毒中的重要作用。几次三番后,母亲终于被耿军霞打动,表示愿意“试试看”,并同意在晓林出所那一天,随同社工一起去接他出来。
为了帮助晓林的母亲掌握家庭戒毒后续照管的基本知识,耿军霞邀请她参加自强总社举办的“家庭学苑”培训活动,及时与她沟通晓林的戒毒表现。通过培训,晓林的母亲懂得了戒毒人员的生理、心理基本知识和家庭后续照管的方法,她开始经常去看望晓林。晓林也逐渐懂得父母的不易和苦心,主动打电话问候母亲,汇报自己戒毒的情况,还多次去看望病重的父亲。家庭关系逐渐缓和了,晓林也重享了久违的“家”的感觉。
多一门技能就多一个机会
帮助戒毒人员就业是戒毒康复的重要环节,因为就业有助于戒毒人员增强戒毒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过上正常健康的生活。耿军霞认为,要让晓林真正过上正常生活,帮他就业是一条出路。
在访谈中,耿军霞从“优势”角度有意让晓林谈谈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的经历。晓林一下子打开话匣子:“以前在电影厂工作时,我做过武术设计、替身演员、副导演。现在电影厂工作的几位朋友都是我介绍进去的,他们事业有成,有的已当了导演,而我自己却因为吸毒,最后不得不离开电影厂。”说着说着,晓林脸上开始充满了失落的表情。见状,耿军霞笑着鼓励他,肯定他的优点与特长。晓林听了,果然立即“阴转晴”。
耿军霞通过激发晓林发掘自身优势,提升了他的自信心,并建议他利用电影厂朋友的资源争取继续拍电影。在朋友的推荐下,晓林被某剧组聘用,到横店拍摄电影,使他有了一份临时的工作。
两个月后,晓林拍完电影回到上海,暂时没有拍摄任务,空闲在家。耿军霞又启发他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充电”,多掌握一门技术就多一次就业机会。在耿军霞的鼓励和协助下,晓林参加了街道就业服务中心的多媒体设计中级电脑培训班。他非常珍惜这次培训机会,经过3个月的培训学习,他不仅通过考试,拿到多媒体设计中级证书,还被一家公司录用。
戒毒康复已满10年
戒毒的道路并不平坦,晓林虽然有了临时居所和一份工作,但要彻底戒除毒瘾还要经历一个艰难、漫长的心理康复期。耿军霞常找他谈心,关心他的戒毒康复情况。
一天上午,耿军霞打电话通知晓林到医院检测尿样。晓林在电话中说:“我今天身体不好,不去了。”从晓林的口气中,耿军霞意识到他可能遇到了什么事,她立即赶到他家里,只见晓林一个人在喝闷酒。耿军霞关切地问他:“身体哪里不舒服?为何不开心?”晓林犹豫片刻,才道出心中的苦闷。
原来一个月前,有人热心地为晓林介绍了一个女朋友。两人情投意合,晓林感到这段生活甜蜜而又充实。然而,前几天两人为了经济上的琐事发生争吵,女友一气之下离他而去。他两次去她家赔礼道歉,但女友就是不理他,女友的父母也反对两人往来,他们因此断绝了关系。晓林很绝望,开始以酒消愁,还想去找原来的毒友……
“此刻你的心情我完全理解。”耿军霞没有因为晓林冒出吸毒的念头而指责他,而是淡淡地劝道:“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挫折。关键是要以积极的态度想办法去解决和克服。”
为进一步化解他的负性情绪,耿军霞又采用“情景设计联想”的方法耐心疏导他。晓林沉思了一会儿,抬起头来说:“我不能再吸毒了,如果再吸毒,我这辈子就完了。”耿军霞见他已清醒过来,因势利导地说:“今后不管碰到什么伤心事,绝不能去找毒友再复吸。”晓林坚定地点了点头。
晓林因为工作出色,后来被电影制片厂聘用,干起了他的“老本行”。即便在外地拍片时,晓林也不忘与社工保持电话联系,汇报情况。他始终牢记社工的告诫:“一定要坚持操守,做一个健康有用的人。”
至今,晓林戒毒康复已满10年了。(作者为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总干事)
相关链接>>>
晓林的故事与“心桥”密不可分。
为提升社区戒毒康复帮教服务成效,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于2008年5月总结推广了黄浦工作站的经验,在各工作站和禁毒社工中实施“戒毒人员‘心桥’工程”项目。通过组织社工开展提前介入和接所、访谈等无缝衔接帮教服务,搭建戒毒人员与其家属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加强与各强戒所、社区相关单位的沟通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戒毒帮扶服务的合力,增强戒毒人员戒毒康复的信心,有效地预防其出所后再复吸的问题。
“心桥”工程实施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成为自强总社“四大”品牌服务内容之一。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