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我是来送锦旗的。”2018年的一个寻常工作日,虹口区北外滩街道办事处来了一位不寻常的来访者——戒毒康复人员王东(化名),他把一面锦旗送到了街道平安办工作人员手中。王东曾是个连社工都不愿意见的人,是什么让他主动上门送锦旗?这一切都与他的儿子有关。
“我只想要我爸爸回来”
小灿读小学四年级时,王东和妻子因双双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面对这样的家庭变故,原本性格就内向的小灿更加封闭自己,他还放弃了读书,选择辍学,并且拒绝所有人的规劝和帮助。小灿说:“我只想要我爸爸回来,我希望爸爸能回来陪我。”
基于王东家庭的实际情况,以及小灿的诉求,王东户籍所在地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社区平安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开始奔忙,他们希望王东能回到社区照顾孩子。然而,这不是王东第一次被强制隔离戒毒了,司法部门驳回了几进几出、屡次不改的王东提出的社区戒毒申请。
事情似乎陷入了死胡同,王东无法回来,小灿又排斥所有来帮助他的人。考虑到小灿未成年,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街道牵头,联合区教育局、社区民警等前往戒毒所探望王东,并就小灿的监护和教育进行协商,提议将小灿送至相关寄宿学校就读。但王东不接受这一提议,他不放心孩子。
面对这一结果,街道工作人员很无奈,但他们不能将孩子置之不理,他们希望通过定期走访探望,慢慢改变小灿的想法,让他重新回到学校。但社工一次次的上门都被小灿拒之门外,他认为是他们让爸爸离开了自己。甚至,当团区委、街道、居委会、社工一同前去探望小灿时,他扬言以后谁再来,他就要“动刀子”。无奈之下,街道委托属地居委会对小灿多加关注,给予经济上、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
“没想到还能送儿子上学”
尽管遭到小灿的强烈拒绝,但不论是区教育局还是北外滩街道,一直都没有放弃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王东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回到社区的第一天,禁毒社工就表达了关心。
“虽然每次去都不受欢迎,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孩子和他的家庭感受到社会的善意和温暖。”社工许文怡说。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街道平安办、居委、青少年社工、禁毒社工默默的坚持和付出终于有了“回应”。2018年9月,王东主动找到街道和禁毒社工,支支吾吾地提出了自己的难处。王东原以为自己回家后,儿子就能重回正轨,但没想到要让儿子复学不是件容易的事,“都是我耽误了他。现在这样整天在家无所事事不是办法,他的人生还长着呢!”王东思来想去,在困难时街道工作人员从未放弃他,所以抱着一线希望来求助。
然而,小灿离开学校已经5年,复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灿当年就读的小学因旧改拆迁已不复存在,他的档案如今在哪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小灿目前属于“学籍中断”,如何才能恢复学籍?即使复学,同龄人早已升至初三,那他是该去小学还是初中?这样的问题一个个摆在了街道工作人员的面前。
虽困难重重,但北外滩街道、区未成年保护委员会、区教育局等部门还是积极联动,为了小灿能够顺利复学,开了数十次讨论会、协调会。通过询问和查阅资料,确定了小灿档案的去向,又和小灿进行了多次谈话、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后,为他规划了复学后的“职业生涯”。再整理恢复学籍所需相关材料……综合考虑后,大家决定让小灿进了家附近的一所中学就读。
小灿终于回到了校园。学校为小灿安排了学习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帮助他尽早适应初中生活。小灿也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复学首日,王东一早就起来忙活,他目送着儿子重新走进学校,百感交集:“我真没想到还能有这样一天可以送我儿子进学校。”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小灿重新上学也让王东坚定了远离毒品的决心,他当天就到街道送上一面锦旗,“感谢你们没有放弃我,一直帮助我。以前我给我儿子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以后我一定好好做人,给他做一个好的示范,也真正尽到一个父亲应该尽的责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