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维权周刊

别让海外游学一无所获

本文字数:765

  每到寒暑假,很多家长就会开始琢磨着要让孩子开阔眼界,于是,  “研学游”应运而生。再加上,此前教育部等机构联合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以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堂有机融合。于是,“游学”成了一种热潮,但纷乱之中,这样的“研学游”到底猫腻几何?本期“权威曝光”就聚焦于此,看看海外的“游学经”是否被念歪。

当前,不少中小学生到了寒暑假都会去参加各种“研学游”,足迹踏遍欧美。但游学的实际效果如何,却几乎没有反映出来,大多数人无论是见识、知识似乎并未因此有任何质的提高,只是徒增了一些谈资而已。这样的游学效果貌似平平,但价格绝对劲爆,动辄数万元的投入,让不少家长心里难免会犯嘀咕。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家长对此趋之若鹜,一些是因为补偿心理,自己少年时期没有条件出去“见世面”,如今经济宽裕了,希望孩子能圆自己未曾经历的“海外梦”;一些则是因为攀比心理,看见人家的孩子纷纷出行,担心自己的孩子落了下风,急急忙忙把钱一砸,赶紧让孩子也跟上潮流,全然不顾有没有真正的价值。

“行万里路”的确可增长见识,很多体验也能开阔孩子的眼界,但切忌囫囵吞枣、盲目跟风。尤其是现在不少机构甚至学校将“研学游”完全商业化,当组织孩子们海外游学的唯一目的是赚钱的时候,其中自然就会猫腻丛生。游为主,学却可有可无;价格虚高,坑人无底线;组织混乱,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等等。这样的“游学经”必然会被念歪,家长花钱其实只是买了个心理慰藉,孩子出了门却啥也没学到,甚至还可能会对“游学”产生误读,以为海外求学会是件很轻松很容易的事,反而歪了价值观。

其实,不是说“研学游”不好,而是需要强有力的规范,让游学真正能既游又学。切莫只顾着高大上的噱头,一心就想掏家长的钱包,却让孩子虚度了假期,一无所获。

金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维权周刊 B01 别让海外游学一无所获 2019-02-19 2 2019年02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