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叶荷
一说到法官,大家脑中想到的,多是法庭里法官审判时敲响法槌的威严样子。但其实,在法院里,有一群法官,他们默默无闻,甚至不进法庭,平时少有“鲜花掌声”,听到更多的可能是闹声、哭声、骂声和埋怨声。
如果说,有时候,法槌落下,一纸判决代表案件在法律层面有了结论,算是“案结”。那么,对于他们来说,部分案件“事了”的过程,就是他们工作的内容。
2月27日,记者参与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主办的“今天我当班”体验式采访活动,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走进上海中、基层法院的信访接待第一线,走进他们的“解忧杂货铺”,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涉诉信访工作的“酸甜苦辣”。
“上岗”培训
做“受气”法官要学好清空情绪
“其实,每一位信访法官,在上岗前,都要学会清空自己的情绪。”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制宣传教育处副处长张枫的一个生动比喻,拉开了此次体验采访活动的序幕。也让受邀参与活动的体验者们迅速进入了“上岗”前的培训模式。
为了让参与体验活动的记者们快速融入“接待员”的角色,上海高院立案庭动足脑筋,当天上午安排了一次干货满满的专项培训。
“法院的信访准确地说应该叫‘涉诉信访’,这些信访都是诉讼后不满法院裁判的信访,化解难度比较大。”上海高院立案庭副庭长薛林向记者们介绍了全市法院的涉诉信访总体情况。
上海高院立案庭法官于德军则将自己从事信访工作多年的经验倾囊而出:“信访接待与其说是接待,不如说是与当事人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当事人带着不满情绪而来,提供的又往往是碎片信息,这就需要接待法官耐心倾听,善于归纳。信访接待一般有三个步骤:在倾听中收集案件信息、快速归纳信访矛盾焦点、根据不同情况作出恰当地处理。”于德军总结的“三步法”通俗易懂,记者们听得格外仔细,不断做着笔记。
如何规范处置侮辱、威胁、恐吓信访工作人员的行为?如何规范处置破坏公私财物的行为?当事人情绪无法控制怎么办?为了让记者能够应对突发情况,上海高院在培训时还播放了一段教学视频,为记者演示在接待中如何快速、有效、规范地处置突发情况。
集中培训后,上海高院还从全市法院中挑选出优秀信访法官,作为记者一对一的“带教老师”,这些法官有的从事涉诉信访工作长达十余年,有的化解过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案件,有的被评为上海法院办案标兵并多次立功,每个人都具有丰富的信访研判及处置经验。
记者的带教老师是来自闵行区人民法院的王玮、汤克新法官。他们两位都是涉诉信访工作中的“老法师”。
“下午,让你见点不一样的。”中午,前往“一线”实践前,带教老师的话让记者既忐忑又期待。
现场体验
元宵节上门 意外救了当事人一命
下午2点30分,记者跟着带教老师汤克新走进一起涉诉信访当事人李老伯家中。
“当时是我接待的李老伯。他已经86岁了,听力也不大好,我要在他耳边大声说话,他才勉强听得见。”汤克新回忆起自己初次见到当事人的场景,用了四个字,“颤颤巍巍”。对待这样一个年岁已高且十分固执的老人,汤克新秉承一贯的认真谨慎。
在前往李老伯家中的路上,记者从带教老师口中大致了解了这起涉诉信访案件的情况。
2018年,85岁的李老伯和亲生儿子因房产纠纷,一纸诉状将儿子告上法庭。法院经审理后判决驳回了李老伯的诉讼请求,李老伯不服,于是便成了信访当事人。
“在听取当事人的诉求后,我们发现,李老伯的情绪十分不稳定。”在此情况下,王玮和汤克新便开始做起了“上门老娘舅”,多次约谈当事人本人,并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目前的生活困难情况。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此外,为了缓和当事人与家人之间的矛盾,王玮和汤克新法官还组织家庭成员面对面交流。经过一套“组合拳”,当事人心态已趋平和。
但是,体验当天,记者并没有在家里看见李老伯。
“他现在在医院里,因为肺结核被隔离起来了。”儿媳小刘告诉记者。“这还要感谢法官,不然我公公可能连命都没了。”
原来,在元宵节当天,王玮和汤克新准备上门看望李老伯,谁知,敲了很久的门,也不见应答。
“当时,李老伯儿子用钥匙打开了门,但只打开了一条缝,因为门被李老伯从里面用绳子栓起来了。”汤克新说,凭着信访法官的直觉,“我们多坚持了一下。”
过了一会儿,隐约听见李老伯的呻吟声,王玮和汤克新奋力将上半身探进屋内,将绳子解开,才进了门。
进门后见到的一幕让大家吓出一身冷汗。李老伯连人带被子已经摔倒在地,嘴里含糊不清地呼喊,“我不行了,我想报警的。”
“其实,信访工作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多坚持一下,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汤克新向记者道出“心得”。
案结事了到底怎么“了”
“您在处理信访时,碰到过最惊险的场景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王玮笑了笑,反问道,“你所能想到的最惊险的场景是什么?”“差点命丧悬崖边算不算?”
在整个体验的过程中,记者深刻感受到了信访法官工作的不易,以及案结事了中“事了”过程中的“智慧”。
两个小时的接待体验在紧张中仿佛“一瞬而过”。当天下午4点,记者与其他体验者及带教老师一起,通过视频与等在上海高院信息中心的上海高院副院长张斌连线,讲述各自在体验采访中的感受。
上海虹口区人民法院金华萍法官接待时随手为当事人整理材料的一幕,给上海电视台记者金阓留下了深刻印象。
“结束接待时,金法官走到当事人身旁,帮他将散落在桌子上的各种卷宗材料收拢起来,装到包里。当金法官发现包的拉链已经损坏时,非常真诚地说了句‘改天给你拿个新的,这个坏了’。”金阓坦言,自己被法官的这个小举动感动了,“信访法官工作真的很细致,我在现场能够感受到,当事人虽然对案子处理不满意,但对信访法官很信任,我想,这就是真真切切的司法为民吧。”
“今天的体验采访活动既是法院司法公开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法治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做好涉诉信访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一块。”张斌听完记者们的感受后由衷地说。
“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全力做好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我们也欢迎媒体记者们多走进法院,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法官们的责任担当和司法为民的情怀。”
记者手记
法院里的“解忧杂货铺”
2月27日上午10点30分,记者走进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以往不同的是,记者变身“学徒”和信访“接待员”,通过亲身体验,揭开法院信访工作的神秘面纱。
上岗前,要清空自己的的情绪;如何在倾听的同时,弄清楚、弄明白信访当事人的郁结点……从上午的取经,到下午的练兵,记者发现,其实,法院的信访接待中心更像是设立在法院里的“解忧杂货铺”。作为“老娘舅”的信访法官,在说法的同时,更多的“功夫”是在法律之外。
除了接待,外出协调、调查也是信访干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体验中,跟随法院信访法官前往当事人家中,让记者对信访工作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凌乱的屋内堆满了老人捡拾的垃圾,床褥上散发出的阵阵异味……走访体验中,记者体会到了信访工作的难度,有些问题不是法律能解决的,只有通过法官不断地关爱,才能慢慢解开当事人心中的郁结。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