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特派记者 陈颖婷 北京报道
公益法律服务亟待立法保障;精细化管理如何绣出城市“精髓”;经费“包干制”为科创“松绑”……昨天下午,上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称赞政府工作报告“实”字当头,并结合报告内容,就关心的领域提出真知灼见。
王俊峰代表:
建议加强公益法律服务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王俊峰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内容深有感触。他表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将日趋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和队伍日益发展壮大。数据显示,全国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仲裁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机构、组织的总数已达到85.3万个。从总体上来看,由司法行政机关主导,社会各部门参与,以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为载体的社会法律服务机构网络已经做到了全覆盖。
王俊峰认为,在国家着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大背景下,律师在公众参与方面将有非常大的空间。为推进建立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他建议加强公益法律服务相关立法,希望能在2013年我国制定的法律援助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公益法律服务相关法律,为完善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相互协调,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公益化法律服务,提供法律保障。
他同时建议,完善政府购买公益法律服务,加大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财政投入,对公益法律服务机构供给不同公益法律服务补贴。王俊峰认为,要加大法律援助机构建设,稳步提高法律援助的办案补贴,调动社会律师参与法律援助的积极性,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把涉法申诉、信访、公益诉讼以及涉及劳动保障、食品药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实现法律援助服务内容的广覆盖。
王俊峰建议,发展公益律师队伍,加强公益律师权益保障,推动公益律师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对从事公益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给予财政补贴,或者税收减免政策支持。
李林代表:
经费“包干制”为科研创新松绑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经费“包干制”的试点让许多来自科研界的代表感到兴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就是其中之一。李林表示,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在以关键核心技术助推创新驱动的当下,必须更加依靠科研创新来推动更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而要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推进创新发展,就要从为科研创新松绑、助推科研创新上发力。
他建议,尽快落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政策措施,推进高校和科学院所政策创新,将支持开展基于绩效诚信经营的科研管理改革试点,由目前的63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及时总结提炼。
同时,推动建立高质量科技供给的绿色通道,在部门预算执行考核管理、存量资金管理方面,给予政策上的特别支持。
李林还建议,在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上,要打通科技创新价值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打造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造血,扩大国家技术转移示范区,发展第三方社会机构,提升专业化水平。在鼓励科研机构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收入分配的制度设计方面下大力气,合理界定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权益。
曹立强代表:
精细化管理要在“围墙内外”下功夫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在全国人大代表、普陀区区委书记曹立强看来,关键在于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要在围墙内和围墙外认真下功夫。”曹立强解释道,“围墙内”指的是住宅小区。他以普陀区为例,区内的大量老旧住宅,尽管房子老了,却仍要保持干净、舒适、安全。普陀区将通过旧住房综合改造、二次供水改造、小区绿化、停车位改造等举措,加强物业管理,让老小区焕发青春。
据他介绍,普陀区也是最早尝试多层住宅成功加装电梯的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加装电梯,“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在各街镇、各居民区推进居民自治,加强协商。”曹立强说。
在“围墙外”,则要把绿化、道路建设好,把交通出行的问题解决好。曹立强表示,将进一步探索建立城市“大脑”,把神经元布点到各个方面。同时,他也希望国家层面能对城市运行安全做出顶层设计,针对城市安全进行国家层面立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