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禁毒视角

逃出心中牢笼 重归彩色生活

本文字数:2674

资料图片

  □讲述  张峰(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宝山工作站)

整理  法治报记者  徐荔

家庭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而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在千百年的沉淀中显得更为强烈。社区康复服务对象小王正是在遭受原生家庭的暴力和现有婚姻的压力后,性格变得扭曲,并且走上复吸的道路。

如何帮小王挣脱捆绑在内心的枷锁?这个难题摆在了禁毒社工面前。

他的灰色童年

小王是个腼腆的“85后”男人,初次与社工见面时,他用防卫的心理回答着社工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客套、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社工知道他一定经历过许多事,可如何搭建心灵沟通之桥呢?社工经过侧面了解到,小王的青少年时期是“灰色”的。

针对小王的经历,社工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家庭可以让你感到温暖和认同?”小王低下头思考,又不时抖动身体,感到不安。社工及时安慰并疏导,小王终于翻开了记忆的黄页,述说了那一段灰色的成长经历。

小王从小就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总跟母亲吵架,他记得5岁的时候,父亲喝醉了酒开始打母亲,小王上前护母亲时被父亲踹了出去。小王印象中,父亲性格暴躁,自己很少和父亲说话,害怕一言不合父亲就会对母亲动手。即使成年后,小王晚上睡觉也不敢睡得很沉。

“我恨自己为什么没有带着母亲离开这个家?我恨自己为什么没有负担起保护好母亲的责任?我恨自己为什么这么懦弱胆怯?”小王情绪激动地说着。

社工明白,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严重的会让孩子产生心理扭曲,影响整个人生。小王的家庭结构就不利于孩子成长,甚至可能会让小王出现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进入“黑色地带”

这样的家小王一天也不愿意待,但是又能去哪里呢?22岁的小王想逃离家庭,却无工作无收入。四处游荡时,他结识了一帮所谓的兄弟。就这样,小王离开了灰色的家庭,又进入了一个“黑色地带”。小王和兄弟们打架前都会弄点海洛因壮胆,也就此染上毒瘾。

2008年,小王因为寻衅滋事罪被判刑。他永远忘不了母亲到监狱看他的样子,他觉得自己让原本就不幸福的家雪上加霜。

社区康复的三年里,社工走进了小王的家,走进了他的“黑色世界”,寻找他心中的枷锁。从小王吸毒的原因,到小王的家庭状态,社工分析小王之所以会走上歧途,是因为他总是靠冲动鲁莽义气来作决定,并不真正了解并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结合小王生活的环境和性格,社工认为,小王每一个层次都缺乏相应的需求,因此,社工决定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从最基本的需求开始帮助小王康复。

三年时间中,社工不断地围绕五个需求开展服务、引导,在家人的配合和小王的努力下,他的状态越来越好。终于在社区康复协议期满后,小王拿到了三年社区康复的戒断书和一本结婚证。

又陷“白色深渊”

小王和妻子相遇在他社区康复阶段,两人恋爱、结婚一切都很美好。但空心的横梁总有倒塌的一天。小王告诉社工,他清楚地记得妻子告诉他怀孕消息的那天。大多数丈夫听到这个消息都会激动,可小王却高兴不起来,他觉得自己无法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

妻子感受到了小王的情绪,恳求小王让她把孩子留下,还说自己以后可以省吃简用。小王无法拒绝,但他也不想让妻子受苦,于是决定再找一些赚钱的途径。后来,小王向母亲借钱买了辆二手车,有驾驶执照的他想做“黑车”生意贴补家用。小王每天起早贪黑,时间久了,小王的身体受不了了,压力也越来越大。小王想要抗住压力,他突然想到,有人曾告诉他“溜冰”不会成瘾,又可以提神醒脑……

“偶尔吸一次不会有人知道。”这个邪恶的念头充斥了小王的大脑。他偷偷向以前的“兄弟”弄来一包冰毒,困乏时就吸两口。这种侥幸心理哪里会成功?2013年10月,小王的“毒驾”行为被发现,结果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原本已经步入正轨的生活全面崩塌……

重归彩色生活

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生活让小王重新审视了自己。2015年11月,社工和小王的母亲接他回家。看到母亲和社工的小王低着头,似是无颜面对。社工主动上前询问小王的情况,用尊重、接纳、不批判的理念,让小王悬着的心放下。

回到家,小王见到了妻子。妻子当年出于无奈,已经把孩子打掉了。小王无法面对妻子,主动单方面提出了离婚。他把自己封锁在牢笼里无法自拔。

社工接下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服务过程,既运用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开展服务,又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开展社区康复工作。

社工从小王母亲处了解到,小王发脾气的样子越来越像他的父亲,作为母亲她很担心也很害怕,而且小王还常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对家人发脾气。社工从这些生活的细节和小王“独特”的思维中发现,小王对家庭地位要求很高,却与实际承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反差较大,他的内心落差也变大,自然就成为了家庭中被“责任枷锁”困住的施虐者。

社工让小王正视自己待人处事的方式,并通过一些社会工作经典的服务沟通方式,比如“家庭雕塑”游戏、“影响轮”游戏、“家庭测温”评估方式等开展工作。沟通方式、处事能力、责任压力等等都成了小王需要解决和改变的问题。

慢慢的,小王开始懂得,他需要家,家同样也需要他,只有主动、积极地经营家庭才可以从中感受到温暖。

而另一方面,小王性格胆怯懦弱,行为上也就缺乏主动。社工就根据小王的心理结构和问题的特性,将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原理个别化。社工进行访谈时常采用对话式提问调动小王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每次访谈结束后都会给小王布置回家作业、设计日程的安排和提供反馈的方式,从生活的细微处帮助他规划自己的生活安排,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目前,小王保持着良好的社区康复戒毒状态,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社区就业部门的推荐成了一名机床工人,师傅对小王的表现很认可。小王与母亲居住在一起,他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都让母亲放心。

小王的康复路还在继续,他正一步步走出心中的牢笼。

(该个案获得2017年度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优秀教案评比一等奖)

服务工作后的反思>>>

服务对象小王的个案是非常典型的原生家庭产生问题后,直接延续影响到对象本人和其再生家庭的案例。小王在成长模式上固定了特有的沟通方式,从而在内心也固定了特有的等级模式,很多行为都遵循这种等级模式,因此容易产生问题。社工认为可以用以下方法改变对象:

第一: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从内心需求入手真正了解服务对象的渴望和期待,激发他从自我认知上得到启发。

第二: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理论要结合每一个个案的服务内容,同时设计一些家庭游戏深入了解对象的内心,发现问题所在。

第三: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运用不仅体现在服务对象改变其生活中细微的行为变化轨迹,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平时的访谈中不断探索,让他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禁毒视角 B03 逃出心中牢笼 重归彩色生活 2019-03-15 2 2019年03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