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3·15,集中曝光成了定势。从媒体到职能部门,雷厉风行、雷霆出击,风风火火中一批违法侵权企业迅速受到处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大家拍手称快。可一年就只有一个3·15。消费维权贵在常态化,事情不能都等着3·15到了、媒体曝光了才有所反应,那样的被动执法很难让消费者在维权的时候真正有获得感。
本报的维权周刊已经开设多年,无论是“权威曝光”从全国层面揭露产品质量问题、消费纠纷,还是“专家坐堂”以案说法为读者答疑解惑,或是“投诉实录”记录并追踪消费者维权过程,没有什么波澜壮阔,只是简单地与包括消费者在内的读者进行互动,记录一些人一些事,让消费维权成为一种常态。
本期“投诉实录”就曝光了一起美发店涉嫌欺诈消费者的事件,在记者的调查和介入后,美发店店长已口头答应退款退费;而“专家坐堂”通过虹口区人民法院法官以案说法,让读者在购物过程中了解如何才能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基层调解”则讲述了一起血友病儿童在公车上摔伤后维权遇到的赔偿纠纷……正是这些点点滴滴,让维权周刊作为消费者的一个维权窗口,不仅3·15要维权,在平时的每一天,当遇到纠纷的时候,有一个可以随时倾诉和投诉的渠道。 金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