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
又到一年校招季。记者近日在江西、广东等地调查了解到,在部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面试过程中存在一些“奇葩”现象。
企业假招聘、强毁约、要求不定,应聘者遭遇“花式被坑”
去年9月份,江西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徐震宇找好工作并签订三方协议。他说,面试时说清楚是运营岗,但公司后来以“能力不足”为由把他调到了销售岗。一打听招进去的毕业生都调了岗,因为企业招聘销售岗难,所以在招聘时用了“先引入门、再骗进坑”的手段。
“有一些房地产企业,不打算招人,却在就业季扎堆来学校,以校招宣讲的名义给企业打广告。”徐震宇说,还有企业大张旗鼓地来学校做宣讲,学生投简历时却被告知由于不是211大学,几乎不可能被录用。
此外,一些毕业生抱怨企业要求捉摸不定。“经常遇到一些企业招聘,要求高学历。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处理常规事务的一双手,却要求至少研究生学历。”南昌某高校应届毕业生胡婷婷说,有些企业则相反,不愿招能力强、学历高的学生,怕人员流失。
学生刷经验、凑热闹、能力不足,企业也“受伤”
烦恼的不只是就业季的应聘者,招聘方同样表示头疼。
企业宣讲、招聘,一场接一场,让部分学生“放宽了心”。一些学生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只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游走于各个企业的招聘会,逢摊位就投简历,可只撒网不收网。“有的好不容易来了,面试时连公司名称、主营业务都不知道。”深圳某公司的人事专员戈琦说。
“还有一些学生不同。”戈琦介绍,他们能力很强,面试必到,属于“offer收割机”,手握众多录用信为了刷“存在感”,“骑驴找马”的心态不在少数。
此外,代考已经成为一部分应届毕业生心照不宣的求职“小技巧”,这让企业很苦恼。江西某高校财经专业毕业生小余收到两家企业的面试通知,两家撞了时间。他都不想放弃,便委托同学帮忙代为笔试。
增加交流、提升能力,多方联动化解面试难题
针对面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奇葩”事,业内人士认为,需要加强多方联动,了解彼此需求,破解面试难题。
“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在面试应聘者,应聘者也在观察企业。”江西财经大学就业指导老师曹雯说,企业应当尊重学生,多考虑学生感受,不设置不合理门槛,不盲目提要求,而应根据岗位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人才;不以研究生的要求来衡量本科生,不能让“小马拉大车”。
针对正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南昌工程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黄春文提醒,毕业生找工作投简历不能一心指望“广撒网”,面试更要提前做好准备。黄春文建议,在投简历前,学生应先了解所投公司的具体情况,综合网上信息,多请教老师和同学,再决定是否投简历;获得面试机会后,更应端正态度,积极准备,不以“刷经验”为目的参加面试。
“学校不应缺位。”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学校可通过带学生参观企业、邀请行业人员做职业导师等方式,建立起学生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