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走近人大

中药缘何推行受阻 业内人士“开方”——

建上海药源基地 以质优获双赢

本文字数:1434

记者 王湧 摄(资料照片)

记者 王湧 摄(资料照片)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六神丸、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这些知名的中药源自于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历史,也是中华文明宝库的瑰宝。《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自1998年11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不适应中医药法和新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修订工作已被列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正式项目。为了检查《条例》的落实情况以及完善后续的修订工作,日前由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辰带队,率领多名检查组成员赴凯宝和雷允上两家企业开展中医药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听取多家中药生产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条例》的修订进行研讨。

因“偏见”中药推行受阻

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会长杨弘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已颁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也明确提出中医药工业占比要达到30%以上,杨弘认为这符合国家对整个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要求。但杨弘透露,目前中药的占比,从全国来看,已经降到20%以下,上海也仅仅在24%左右。为何中药占比从原来的三分之一,到现在的20%?杨弘以为这与中药并未明确纳入国家医保有一定的关系。“西药在医保中的标准明确,中药却始终讲不清楚,导致进入目录当中的限制内容特别多。”杨弘认为,中医中药有一些自己发展的特点和轨迹,不能一味强调用西医理论,用西药的方法,来衡量中医、中药。

同时,临床使用上的“偏见”也给中药推行带来了阻碍。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卫东表示,即使有些中药进入目录,临床使用也有不小的阻力,仅有极少数医生会给病人开中药,有些医院甚至在药房直接写明一张处方不能超过五种药,其中中药不能超过三味。”他建议将中药纳入修订后的《条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做到中药“有人管、有法依”。

华宇药业负责人也同样提及中药被边缘化的痛点。他认为应当加大中医药的宣传力度,让老百姓逐渐了解中医药、信任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他说,包装问题也是中药在市场推广中遇到的难题。据介绍,目前,中药饮片当中70%左右是来自于小包装。而这种按照西药标准包装成的小包装中药带来了污染问题。同时,离开恒温恒湿环境的小包装中药,在梅雨季节也容易霉变。

建设上海药源基地确保质量

“雷允上”负责人表示,今后中医的发展可能取决于中药质量,即使有好医生,没有好的药材也很难达到疗效,只有药物质优,才能保证医疗的更高水平。为此,杨弘建议建立上海药源基地。他说,上海的中药原料基地非常缺乏。“上海要建立自己的药源基地,要有忧患意识。”

对此,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张辰表示了赞同。她指出,上海对口扶贫的很多地区都是地道药材生长的地方,她建议通过鼓励建设药源基地,提高上海本地中药原料的质量,同时也能帮助当地发展产业,取得双赢。在她看来,上海不但要有真药,更要有好药。“中医不是单单治未病的,也可以在疑难杂症上起作用,但关键药质要好。”通过建立标准,在用药上让老百姓有更多选择。

要生产出更优质的中药,就需要更大的投入,更严格规范的生产标准。余卫东建议,在城市土地规划中和法规条款里加大对中药厂的支持和鼓励,从而推动药厂采用更加先进的设备并加大工艺的创新力度。

“目前,就近生产的药材可以做到从产地到基地建设全程可追溯,”凯宝药业的负责人表示,从整个产地建设来看,每个品种都要培养一定的专家,种药也要有专家。“不同的科属种,不同的产地,在细节上都是有很大差异的,只有专家把关,才能使源头有保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走近人大 A08 建上海药源基地 以质优获双赢 2019-03-27 2 2019年03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