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随笔

世象纵论

上当受骗引出的启示

本文字数:1419

  施伟兴

也许是从警职业的习惯,近段时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脑子里持续萦绕老年人上当受骗的案例,逼仄得我身上犹如压着一块石头,连呼吸也感觉急促,时常会惊出一身冷汗。妻子担忧我患病,多次催促我去医院检查,我表面应诺,实质心知肚明,这是职业病的驱使,总想通过自己的践行和努力,减少和遏制老年人上当受骗事情的发生。然而,动的脑筋与花费的精力不少,收到的成效却不大,我感到非常彷徨,一直在冥思苦想破解的对策。

我明白自己的职业,更深知肩上的分量,尽管我即将解甲归田,最后一班岗仍然要站好,不辱使命。因此,我时常在诘问、思考:老年人受骗的群体,不少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他们又是收看“老娘舅”节目的忠实粉丝,为何比只有初中文化学历的老年人更容易上当受骗?

我接触过几起专门诈骗老年人的案件。譬如,王阿姨在回家路上遇到道骨仙风的高僧,在他点出家有血光之灾的诱骗下,心甘情愿将金银细软悉数交给高僧开光,期盼逢凶化吉;又譬如,汪老伯接到“检察院”电话,说其涉嫌洗黑钱,为证明清白,王老伯毫无顾虑地将存折交由“公安机关”保存,十几万积蓄付之东流。

其实,王阿姨退休前是职校老师,而汪老伯则是工程师,他俩都有大学文凭,平时看书读报又能说会道,怎么会轻而易举让骗子得手,着实引发我的深思。于是,我相继走访了他俩,进行了促膝的沟通和交流,他俩才渐渐袒露心迹说,如今老年人白天不是忙家务,就是带孙辈,表面看忙得不亦乐乎,实质内心是相当憔悴厌倦。晚饭后儿女不是玩微信,就是打游戏,连一句话都不愿与父母交流,他们内心积压着忧愁,长此下去,很想找人倾诉心里的喜怒哀乐,可是儿女根本没工夫倾听父母的片言只语,不是嗔怪唠叨,就是嫌噜苏,往往让父母心灵受到很大的刺激,往后就是遇到大小事情,遭到多大委屈,也藏着掖着憋在肚里,怕说出来被儿女不屑或讥笑。

诚然,老年人容易怕孤独,渴望宣泄心里的酸甜苦辣,往往只需一句安慰的话,就会满足感激。相反连家人都不愿意倾听他们唠叨心里的喜怒哀乐,一旦遇到一个“真正关心”他们的骗子,则需一番花言巧语,他们就会把骗子当成“朋友”与“亲人”,顺从地“享受”骗子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善良地把骗子当成倾诉的“亲人”,对骗子言听计从,随之心甘情愿听从骗子花言巧语,甚至掏空一生积蓄拱手交给骗子,而瞒着子女与家人,真的触目惊心,又让人啼笑皆非,这是谁知错?谁之过??发人省醒。

骗子年年有,手法日日新。经过与老人互动和推心置腹,我认为,要行之有效地防止老年人上当受骗,不是难在宣传技防上,而是难在人防关怀上,这是我探究老年人受骗案件后,寻觅到的一个答案。

实话实说,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孤独寂寞,无人交流倾听的时候,往往会被一句暖心的话陶醉,一个温馨的眼神感动,于是不问来龙去脉,就轻易相信其别人,而上当受骗,老年人更甚。

为此,我真切期盼家人对老人多一分关心,放下手机陪老人唠叨,耐心倾听他们噜苏的“故事”;社会也要为老人就近创造健身、娱乐、交流的场所;志愿者定期上门帮老人读报和宣讲防骗防盗常识……只有实实在在让老年人感受到心灵不再孤独、精神不再寂寞,有谈天说地的倾诉朋友,同时老人也要收听收看法制宣传类节目,尤其是遇到涉及“银行账号保管”的事情,要及时告诉自己的儿女家人,也可以求助社区民警。只要家庭、子女、社会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教会老年人不轻信将自己牙齿缝里省下来的钱财,交给骗子“保管”。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6 上当受骗引出的启示 2019-04-08 2 2019年04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