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
有一年冬天,莫斯科远郊一个镇上正在上演高尔基的戏剧《底层》。恰巧,高尔基外出开会,在小镇临时住了下来。为了解镇民对《底层》反映如何?他前往戏院买了票。当他准备进戏院时,一位男子跑过来谨慎地问道:“您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同志(高尔基原名)?”“是,我就是。您——”高尔基好奇地问道。原来,他是戏院售票组长。高尔基买票时,被他所见。“实在对不起,售票员刚才没看清是您……”“怎么,我不能看这场戏?”“不,不,不,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戏本来就是您写的,您看就不用花钱买票了。”高尔基想了想,对着他问道:“那布是纺织厂人织的,他们要穿衣服就可以不花钱?面包是面粉厂工人把小麦加工制成面粉后做成的,工人们要吃面包就可以不花钱?我想,您一定会说,这不行吧。”“这——”售票组长一时无话以对。
这则故事,提醒人们要克制名利的侵扰,保持普通人的本色。这也是写就传世名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巨著的大文学家高尔基倍受人们尊敬的原因。欲知道,真正有内涵、有气质的人,都是不为名而骄、不为利而奢、不为荣而喜,懂得自制的人。每个人都应像高尔基那样,对自己严格要求,哪怕做着一件看似不足挂齿的微小事、平常事,也不能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破坏了规矩。“我要看戏,就得买票。”高尔基告诉我们,人人必须遵守规章制度。无论大事还是小事,也无论工作事还是生活事,皆应“严”字当头,克己在前,不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尤其是党员干部,更应做出榜样,时刻牢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强化约束,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而现在有些人,自恃有功,取得不少成绩,也得到组织上器重,社会中有了声誉,“江湖”中也具地位,便迫不及待地露出沾沾自喜之神色,便无所顾忌地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看不清自个了。更有甚者,在单位或一些公众场合唯我独尊狂妄自大,把原有的规矩、制度、监督、原则、纪律、要求等等,统统抛在脑后,不当一回事。殊不知,放松自我是“掉队”的第一步。长此以往,便是走向深渊的开始。不少落马的官员身陷囹圄后,常悔恨地表露:自走上领导岗位后,就没过去严了,对他人、对自己双重标准……致使今儿个落得犯罪下场。“一个人懒惰,放松要求自己,便有祸患了。”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党员、各级干部,要常拿“高尔基买票看戏”这件事来对照自己,“要像普通人一样照章办事”。不管你官有多大、无论你名望有多高,在规矩、制度面前没有所谓“应该”“照顾”,也绝无其它“例外”“通融”。
对自己要严,不光反映在单位工作、社会交往中,还应体现在个人家庭、亲属子女教育中。焦裕禄有“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的家训。谷文昌有“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这些,都广为人们传颂。杨善洲任县委书记时,既没有利用职权给家人“农转非”,也没有为儿女端上“铁饭碗”,女儿结婚时还不让请客、不让送礼。习近平总书记把好家风的传承看得很重。他曾握着焦裕禄的大儿子焦国庆的手说:“你就是当年那个‘看白戏’的孩子吧?你看了一场‘白戏’,你父亲还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看白戏’的故事始终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高尔基作为一位声誉卓著的作家,买票看戏,而且是看自己写的戏,他想到的只是规矩、制度,而不是其它什么,那我们其他人呢?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