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法治剧焦

临终关怀:要“优生”也要“优死”

本文字数:1663

  “临终关怀”是一个凝重的话题,关于“告别”这堂课,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生命里》通过记录40多名临终者的故事,将这些人在最后时刻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并试图引发大家的思考:人应该怎样离开这个世界?

该片一共3集,每一集都讲述了2-3个临终病人的故事,将直面死亡的课题直接推到观众眼前。发生在医院的故事总不免会让人联想起血肉横飞、痛哭流涕、紧张刺激的一些画面,但《生命里》虽然直面死亡话题,却没有卖惨嫌疑。

在上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里,有一个舒缓疗护区,收治的主要都是癌症晚期患者,生命所剩时间大多不超过3个月,这里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纪录片《生命里》导演吴海鹰用镜头记录了这些病人们最后的时光。万茜担任纪录片的解说员,在每一集的开头,她都用平和的声音向大众普及“临终关怀”的理念。

在拍摄的近三年时间,摄制组历经了家属排斥、不被理解、拍摄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换位思考可以理解他们,于是沟通的方式从‘说服’转变为了‘聊天’,就这么带着摄像机,穿着白大褂跟他们每日相处,日子久了大家就渐渐习惯了摄像机的存在,也愿意接受真实的拍摄。”吴海鹰说。

拍摄中,吴海鹰也摒弃了推拉摇移的渲染方式,基本都是固定机位的拍摄方式,“不想因为机器去干扰他们的情绪,打扰他们的生活,或者去刻意渲染面对死亡的痛苦与难堪。”

当徘徊在生命尽头时,人们感受到的有残酷的一面,也有温暖的一面。片中有一位68岁的老人鲁奶奶,她是一名乳腺癌患者,但看起来却健健康康,她喜欢拉家常,回忆陈年往事。鲁奶奶想起年轻时,曾在新疆吃过的瓜果,说是甜极了,尤其是哈密瓜,吃起来就像呜呜呜吹口琴一样吹过去,这样的美好回忆,是比任何瓜果都要甜蜜的。还有一位曾在华东开关厂工作过的老爷爷,也回忆起了年轻时在单位食堂吃到的小菜,又便宜又好吃,所以自己不时还会带一些回家让全家人一起吃,那时的味道就这样刻在了爷爷心中一辈子。

与其他医生不同,安宁病房医生护士的首要职责不是救死扶伤,而是帮助没有治愈希望的病人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他们更像是“生命摆渡人”。片中有一位老教授,弥留之际,孩子不在身边,已经瘦骨嶙峋,两三个小时如果不帮助他翻身,就会生褥疮。阿图·葛文根在《最好的告别》一书说,“他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临终关怀恰恰不是解决痛苦而是疗愈痛苦。

除了临终病人之外,影片还将镜头对准了安宁病房的青年志愿者,他们给整个病房中带来了青春的气息,病人和这些活泼靓丽的年轻人聊聊天,听他们唱唱歌,也是心中的一丝安慰。

在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尚处在起步的探索阶段。比起起步晚,临终关怀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社会偏见问题。在纪录片中,医护人员医护人员谈到,有的家属到了安宁病房,会说:“这个病房挺好的,装修得很漂亮”,但另一个家属则会回应:“好有什么用,到这样的病房来都是等死的……”片中医院周围的居民房都挂着镜子,他们认为这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死亡,希望把“晦气”再返照给医院。

在传统的观念中,大家还是普遍回避谈论死亡,把“死亡”这件事看得十分阴暗。正如医护人员所感叹:“人们只认为‘优生’才是一个问题,从来不认为‘优死’也是一个人享受的基本权利。”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生命有尊严地来,自然也应该体面地离去。(综合整理自《生命时报》等)

《生命里》

导演:吴海鹰解说:万茜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语言:普通话

首播:2018-09-13

集数:3

单集片长:37分钟

内容简介: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临终关怀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而在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尚处在起步的探索阶段,任重而道远。纪录片《生命里》用镜头记录下了在这条路的起点上,人们尝试探索的点点滴滴。没有仅以痛苦反映死亡,而是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性关怀,描述了病人们最后时光中的豁达、平和、深邃,也展现了家庭、医护人员、志愿者们的关爱之于生命尊严的重量,是一部极具震撼力、感人力量和思考性的纪录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剧焦 B06 临终关怀:要“优生”也要“优死” 2019-04-26 2 2019年04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