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专业、权威、气场十足,这是他在法庭上的风采。幽默、谦逊、务实,这是他在法庭外的风范。
18年来,他坚守在守护公平正义的“第一线”,在时间淬炼中不断前行。办理案件千余件,其中不乏“光大乌龙指”系列案等“全国首例”精品判例。先后被评为审理企业破产案件先进个人、上海法院优秀法官、两次荣立上海法院二等功……今年年初,他又获评全国优秀法官。
他就是上海金融法院立案庭副庭长符望。
做好金融法院“守门人”
上海金融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是符望的新身份。金融法院的立案工作,是符望接受的新挑战。转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激情。在机构精简、人员紧缺的现实面前,如何推陈出新、提高效率,为当事人提供高效便利的诉讼服务,都是符望经常思考的问题。金融法院的立案庭,承担了立案、诉调对接、执行异议、申诉审查等原本属于多个部门的工作职能。“一专多能”,也是金融法院赵红院长对第一代金法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
2018年8月21日,上海金融法院正式对外受理案件。9天后,上海金融法院委托上海银行业纠纷调解中心成功调解了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涉案金额超过1.18亿元。
10月10日,上海金融法院举行诉调对接中心成立仪式,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协会、调解组织五家单位签署《诉调对接工作协议》,实现了金融领域诉调对接全覆盖。
这些工作的开展,都少不了符望和他团队的全程参与。符望给团队的每个成员分享了学习清单,只争朝夕的学习热情和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造就了高效专业的精锐团队。符望的立案团队,被当事人称之为“和蔼可亲”。符望本人,也收获了众多的“旺粉”。
“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更好地减轻当事人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促进社会和谐。”符望谈起立案工作,踌躇满志。
敢为人先的金融审判专家
敢于审理全国首例甚至全球首例的金融案件,“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体现着符望面对首案,敢为人先的精神。
“光大乌龙指”案件,涉及跨市场证券内幕交易,在证监会作出相关行政处罚决定之后,引发了数百起民事索赔诉讼。当时,司法解释尚未出台,没有可操作的条文可循,符望和他的团队,在查阅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借鉴了国外立法与司法实践后,结合我国国情,作出了内幕交易行为人应予赔偿的判决,对此类案件中的因果关系认定、赔偿数额计算等方面做了尝试与探索。这一判决,也是我国内幕交易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首例案件,获得了舆论的好评。
面对溢美之词,符望把功劳给了他的团队。让他津津乐道的,反倒是“光大乌龙指”系列案中,诉讼标的只有8000元的外地原告寄来了一封感谢信,信中提到,“说实话,开始写告状信(即起诉状)时,并不抱多少希望,现在事实告诉我,我相信贵院相信对了!有你们这样一批法院工作者,国家的法制建设大有希望!”
每次想起这件事,符望都感受到了法官这个职业所需要的担当。
永不懈怠的“专科医生”
作为全国首家金融法院,上海金融法院自成立以来外事活动不断。
2018年10月26日,英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奇勋爵一行参访上海金融法院。其间,符望作为参加交流的法官代表之一,用英文与大法官一行深入交流,赢得好评。
这一切得益于符望的“努力勤勉”,坚持每天学习。进入“国际范”的上海金融法院之后,符望更加不敢懈怠。他会将一些金融类英文专业词汇制作成“小纸条”,打印出来随身携带,抽空就背一背。此外,工作繁忙的符望还会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随时“充电”。在家时,他会看金融类的专业书籍及相关电影;地铁里,他会听英文广播和新闻;甚至洗澡时,还会用英文“自言自语”。
在符望看来,上海金融法院就像一个“三甲专科医院”,法官要想当好“专科医生”,就“一直得学”。
“破产”、“公司”、“证券”、“保险”、“涉外”……从银行信托到保险,从证券期货到宏观经济,点开符望的笔记本电脑会发现,里面的电子笔记“五花八门”,专业水平也“水涨船高”。
不仅自己学,符望还督促上海金融法院立案庭的年轻法官一起“学”。符望说,要想成为金融审判专业人才,要学会用金融思维解决金融问题,才能满足金融审判专业需要。
“做好本职工作,营造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为金融市场能有更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符望坚定地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