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叶荷
一个个枯燥的统计数字,一份份厚重的统计报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数字代表的往往是枯燥、乏味,然而对于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分析研究处处长何愉来说,这些数字是灵动的音符,是华丽的乐章,是统计人的责任与担当,更是统计人的血脉与灵魂。
纵观何愉的成长路,他一直在学习和解惑的道路上不断增强业务本领,时时做个有心人。10年来,从统计的“门外汉”成长为各省市来沪求教者络绎不绝的“行家里手”,何愉的采购经理指数等相关研究,发挥了统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预警器和晴雨表作用,曾获得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嘉奖,被评为上海市市级机关系统青年岗位能手,荣获“全国统计系统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称号。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2004年,在走进统计局的那一刻,何愉的人生轨迹便与统计事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与统计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而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位不懂统计的“门外汉”。面对专业知识的缺乏,他选择了潜心学习,奋起直追,最终成长为一名统计领域的“行家里手”。
为什么库存越高,经济反而越好?为什么物流配送越快,经济反而越差?有一次,何愉在图书馆阅读到20世纪初美国金融危机大爆发期间哈佛指数和采购经理指数等内容时产生了不少的困惑。
为了获得答案,他给当时全球最大的商业研究机构之一的NTC Econom ics集团董事Col鄄in Rogers写了封信。而令他意外的是,这封信很快得到了回音:“因为库存用的不是产成品库存,而是原材料库存,采购多了,经济固然上升”“物流配送时间是逆指标,配送越慢,经济反而越好”。
小小的几封邮件,为何愉增长了不少信心与动力。为了更及时、更准确地把握国内外最新统计知识,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图书馆、社科院、高校等地方查找资料、拜师解惑;深入学习国内外经济、统计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较系统地学习经济监测预警、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统计预测、抽样技术、季节调整等国内外理论,潜心研究美、欧、日等国及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城市共50多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相关调查新技术……
迎自贸区 聚焦制度创新
“作为青年一代,统计创新是一种传承,又是一种发扬;是一种担当,又是一种奉献;是一种承诺,更是一种使命。”这是何愉在获得全国统计系统先进个人时发表的一段话,而直面困难、勇于创新就是其人生信条。
2013年9月底,上海自贸区自挂牌以来,市统计局便专门成立“自贸区统计改革创新推进小组”,而何愉则担任自贸区功能监测组组长,就监测自贸区是否建成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和政府管理模式以及职能转变开展统计制度创新。
在此情况下,何愉以自贸区为契机,聚焦制度创新。在与自贸区管委会、市发改委、上海财经大学等单位的共同研讨下,何愉个人设计编制了自贸区功能3大指标体系,包括投资贸易便利指数(TFI)、投资贸易便利措施利用指数(PUI)和投资贸易商抱怨指数(TCI),在自贸区成立一周年之前完成自贸区功能监测调查,并撰写《自贸区功能监测专报》。
用“脚”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实地监测点位6000余处,入户调查10000余户,梳理照片量达200G,完成报告逾60万字……”这是何愉在2018年工作汇报及2019年工作计划中的一段文字,一个个数字显示着何愉对于工作的认真与负责,用“脚”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无论是经济景气扩张抑或衰退收缩时期,还是经济结构调整抑或转型升级时期,勤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是确保统计调查质量,及时提供政府决策依据的有力保障。”为了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何愉建立了采购经理调查企业访谈制度,同时制定《上海采购经理调查数据质量核查抽查总体方案》,每年访谈、抽查、核查逾百家企业。
在增进与企业沟通交流的同时,何愉还形成多份反映企业面临困难和危机的相关调研材料,如访谈调研中形成的《外贸出口不容乐观》、《重点产业跌多涨少陷困境》等多份专题调研成果被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采用。为了精准对标百姓“急难愁”,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何愉带领着总队分析研究处评估创新引入大数据分析方式,综合运用“12345市民服务热线”、“12319城建服务热线”等多条主要热线数据,对标文明创建要求,构建文明社区、文明镇大数据评估体系,精准评估各社区、街镇在文明创建方面的工作实效和市民的获得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