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如何实现公正?/刘静坤序言
第一部分 侦查
第一章 被害人:无处不在的身份标签
第二章 警察:危险的供述
第三章 犯罪嫌疑人:犯罪心理
第二部分 审判
第四章 检察官:违反规则
第五章 陪审团:旁观者的视角
第六章 目击证人:记忆的偏差
第七章 专家证人:如何编造谎言
第八章 法官:裁判员还是激进派
第三部分 刑罚
第九章 公众:以牙还牙
第十章 罪犯:扔掉监狱的钥匙
第四部分 变革
第十一章 挑战——我们要克服哪些困难
第十二章 未来——我们将何去何从
鸣谢
关于资料来源的说明
《公正何以难行:阻碍正义的心理之源》
[美]亚当·本福拉多 著
刘静坤 译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编辑推荐】
☆深受媒体和读者好评:《纽约时报》畅销书
☆荣获多项法律、心理学领域的写作大奖:2017年美国法学-心理学学会年度图书
☆多位科学领域的名家认可: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鼎力推荐
☆视角新锐,论题深刻:借鉴心理学、神经科学的新成果,剖析司法案件错判的成因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引入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剖析司法案件错判的成因。作者结合了大量科学研究和实际案例分析指出:现有的法律理论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在认知、记忆和判断上的天然缺陷,刑事司法系统的诸多基本假设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
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及案例支持下,本福拉多表明了:刑事审判体系并不是一个严密稳固的系统,而是一系列功能失调的部门集合。不公正的要素已经扎根在法律体系当中,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诉讼结果。
本书涵盖了司法审判中的多个角色身份——被害人、警察、犯罪嫌疑人、检察官、陪审团、证人、法官、公众、罪犯;从科学角度提出了诸多富有创建、引人深思的论点,并为未来的司法改革提出了详尽可行的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作者:[美]亚当·本福拉多
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法学教授,曾在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哈佛大学法律,曾担任联邦上诉法院的法官助理,Jenner&Block(简博)事务所合伙律师。他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和书摘,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高等教育纪事》《美国学者》和《波士顿评论》也发表过专栏文章和论文。
译者:刘静坤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代理审判长,曾挂职云南省公安厅厅长助理。参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改革等改革项目。出版《The Exclusionary Rule of Illegal Evidence in China》《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法庭上的真相与正义》《中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犯罪重建》《司法错误论》等著作、译著二十余部,发表文章百余篇。
【精彩书摘】
如果我们没有通过数以千计的科学研究、大量模拟证人实验和真实的案例,最终形成有关记忆问题的清晰认识,就不会意识到:对证人记忆的依赖原来是如此让人担忧的。
例如,大量证据表明,目击证人的辨认结论经常是不准确的。当真正的罪犯和无辜的陪衬者一同接受列队辨认时,有1/3的证人不能指认出嫌疑对象;而在那些指认出嫌疑对象的证人中,又有约1/3的证人错误指认了陪衬者。
如果你是真正的罪犯,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你在列队辨认中被指认出来的概率只有50%。不过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真正的罪犯并没有出现在列队辨认的名单中,证人错误指认出陪衬者的概率竟然达到50%左右(在此种情况下,证人原本不应当指认任何人)。此外,即使证人通过列队辨认成功地指认出犯罪嫌疑人,并不代表他们的辨认结论就是可靠的:当犯罪嫌疑人不在列队辨认名单中时,再让这些证人进行辨认,仍有一半证人指认了其他无辜的陪衬者。
我们许多人都非常相信自己的记忆。一个最耳熟能详的比喻是这样说的:记忆就像是摄像机。经年累月,我们的大脑积累了成千上万的图像和信息,我们如有需要,可以随时提取这些信息。当然,我们有时也会遗忘一些事情,有些图像会开始变得模糊。但是,当我们成功地回忆起这些图片或者录像,我们就会认为这些都是对此前所见的真实、准确的记录。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拥有良好的记忆,我们也同样认为其他人也能够保持记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总而言之,我们非常相信记忆所具有的能力,并把它看作维系刑事司法系统的重要手段。
这种信任有一定的道理。在许多情况下,人的记忆是打击犯罪的有效手段,我们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例如,我们有回忆起某些人相貌的特殊能力。
不过,我们也都知道,人的记忆时常会出现问题。例如,我经常不能回忆起刚认识的新朋友的名字,经常忘记刚看到的填字游戏的线索,经常在信誓旦旦地向妻子作出保证后却忘记要去商场购买何种物品。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