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一位中医一天要看100多号病人,这对专家的健康是不利的。在我看来,名中医更重要的是带教和传承,而不仅仅是坐堂号脉。”市人大代表丁明呼吁要更加注重中医的传承和创新。日前,市人大代表赴承志堂中医门诊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开展中医药法律法规执法检查调研。
据了解,5月下旬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情况的报告,为探索上海特色的中医药发展模式,做好审议准备工作,5月15日,市人大开展中医药法律法规执法检查调研。
在龙华医院,执法检查组详细了解了肿瘤病房的专家问诊及相关工作、配套设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具体流程等情况。据了解,本市构建了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中医类医院27所、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9026名。除崇明区外,其他各区均有1所或1所以上独立政府举办的中医类医疗机构;95%的综合性医院和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中医科;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480余所。
市卫健委指出,《中医药法》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但与《执业医师法》关于不同类别医师的执业范围相关要求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定障碍。例如,中医医师在执业活动中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中医医师从事康复活动)、中医全科医生在全科岗位从事工作等方面,本市基层管理部门、专业学会、质控组织、医保部门等还没有达成共识。丁明代表在座谈会上提出,中医药行业专家越来越稀缺,一些名专家每天需要接待问诊上百号病人,为此带教传承很重要,相关制度也急需完善。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会长闫东方透露,截至2018年底,上海共有410家社会办中医机构,五年内增幅近40%。但是目前本市多数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规模体量小、人才资源匮乏、专科专病特色不显著,靠自身单打独斗难以有所突破。且大部分中医医疗机构存在“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
执法检查发现,现行中医药服务价格机制制约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充分发挥,近年来部分中医药服务价格有了较大幅度的调增,但由于基数较低,调增后的价格与成本仍不相匹配。例如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收费过低,不仅影响了医生积极性,也影响了中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进而阻碍中医医院中医办院方向;在上海市医药收费目录中,肛肠、骨伤类手术,中西医一样的人力和投入成本,但收费相距甚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