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叶荷
包住火的纸、低成本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新型火灾自动报警耐火墙纸……今年是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第五年。近日,为展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市政府新闻办专题集体采访走进嘉定。在采访众多科创中心的过程中,记者发现,科创者普遍已经树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无疑有助于科创更好发展。
能包住火的纸
一走进上海硅酸盐所的展示厅,便会发现桌上放了不少“奇怪”的纸,“这可不是一般的纸,这是能把火也包住的纸。”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员朱英杰告诉记者,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大火曾无数次吞噬人类宝贵的纸质文物和书籍,而研发各种“身怀绝技”的纸,则有利于减少上述悲剧的发生。
据朱英杰介绍,目前已经研制出大约20种具有不同功能的新型耐火纸,能够有效针对不同场景进行应用。例如,在发生火灾时,火灾自动报警耐火壁纸可通过传感器进行报警;新型耐火宣纸可以用来长久保存,寿命可长达6000年以上。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纸采用人工合成的方式制造而成,预计量产后其成本与传统纸接近。
知识产权保护愈发成熟
“我们针对这些多功能的新型耐火纸,已经申请20多项专利,已有10多项专利获得授权,其中1项美国专利获得授权。”朱英杰表示,在科研过程中,树立良好的知产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能更好保护科研成果转化。
今年也是上海硅酸盐所独立建所60周年。上海硅酸盐所研究领域涵盖了高性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人工晶体、无机涂层、特种玻璃等,获国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项410多项,其中国家奖50多项。历年来申报专利3300多项,批准专利1700多项。
据悉,为了更好地保护科研成果,上海硅酸盐所倾注了不少的心力。如,对基础科研成果,通过寻找技术空白点,保护原始创新点;对高技术成果,加强国外专利布局,提高国际竞争力;对工程化产业化成果,从全产业链开展专利调研分析,发布同领域的竞争信息及预警。
此外,还建立多渠道知识产权运营转化合作平台,与产业基金合作,加强前期知识产权的定向孵化;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中科院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合作,通过拍卖方式推广前瞻性技术;与大型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加快实验室成果落地;与地方政府、科技中介对接交流,加快成熟技术的对标服务和转移转化。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只是近五年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一个典型和缩影。
记者随后走进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了解到,近五年来,该研究所将发展战略布局紧密结合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方案,全面参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聚焦激光科技领域国际前沿,在激光科技创新价值链的多个关键点连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如,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建设及其应用获重大突破,展示上海速度;出色完成多项重大战略项目任务,体现上海高度;解决激光科学领域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上海深度等。
这些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如何来保护?五年来,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大成果不断涌现的过程中,上海为逐步加大对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力度做了不少努力。如,印发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知识产权支撑科创中心建设12条政策措施;设立了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研究推动在沪设立W IPO仲裁与调解分支机构,设立上海商标海外维权办公室,建立上海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
目前,上海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4%,比五年前提升0.35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比五年前翻了一倍。
下一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将继续坚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推动科创中心与自贸试验区、金融中心、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更大功夫,聚焦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不断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为主攻方向,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瓶颈,踢好成果转化的“临门一脚”,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