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中,居民区撤桶并点、定时投放,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做法。然而,因为撤桶引发的居民异议也时有发生。如何在撤桶一事上让居民们取得共识,连日来,市人大常委会赴徐汇、静安等区实地调研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情况和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并召开座谈会。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参加活动。
撤桶后物业服务更精准
在徐汇区明园小安桥小区,垃圾箱房内干垃圾桶、湿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桶整齐摆放着,居民扫一扫手中的绿色账户卡,垃圾桶桶盖受到感应后打开,居民们便可按需投放。据了解,明园小安桥小区有583户。据业委会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超过八成的居民做到了垃圾分类,志愿者正在对剩余的居民进行宣传引导。要做到这一局面并不容易。小安桥居委会主任陈琼告诉记者,“当小区138个垃圾桶被撤桶后,许多小区居民表示了异议。”陈琼说,不少业主冲进居委会理论,并且拨打12345投诉。
面对这样的情况,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的志愿者行动了起来。“居民不愿分或者不会分,我们就手把手教居民分,帮居民分。”志愿者的行为感动了不少居民,大家开始自觉分类。陈琼说,通过座谈走访,了解到居民对于撤桶意见大,除了感觉不方便,还担心物业服务质量降低。而物业的态度给疑惑的居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尽管物业的工作人员少了每天到楼道口收垃圾的工作,但他们的工作量并未减轻,他们把更多时间花在了对电梯间、楼道大厅的清洁中。“物业的服务更细致了,我们常年没有擦的楼道玻璃也擦得干干净净了。”居民们对窗明几净的公共空间赞不绝口。
据了解,徐汇区在居民区,各街镇坚持整体部署、分类指导,做深、做细垃圾分类的“一小区、一方案”。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垃圾收集方式的小区,各街镇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方法:在售后公房小区坚决推广定时定点投放与志愿者值守,在做好意见征询工作的基础上撤并零散投放点和露天垃圾桶。在去年全区共改造售后公房垃圾箱房869座的基础上,今年又完善改造164座,确保建立畅通的分类投放路径。有近300多个小区已陆续推行“定时定点投放”机制。在商品房小区,大力鼓励楼层撤桶,集中投放,并加强对物业公司的培训,确保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落实到位。截至目前约有30个商品房小区完成楼层撤桶。在无物业小区由各街镇实施托底管理,培育各类业主自治组织,指导形成社区自治自管氛围。
公共区域垃圾分类
昨天,市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及市人大代表来到了在上海火车站南广场,记者看到垃圾桶已进行了细分。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南广场已进行垃圾桶撤桶工作,从原有的60多个垃圾桶,减少到了22个垃圾桶。“我们希望通过减少公共区域的垃圾桶,用环境来促进社会文明。”该负责人说。
尽管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但代表们还是在调研中发现垃圾分类中有“不和谐”因子。在纸类垃圾桶里赫然有一个刚刚吃完的香蕉皮。而在湿垃圾桶里,堆了了不少本应该作为干垃圾的泡面盒。
据了解,静安区将强化对单位强制分类的巡查监督。通过加强部门会商,建立党政机关和国有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责任制,将垃圾分类纳入机关年度考核、节能减排考核、绿色机关创建等。针对容易忽视的公共区域废物箱标识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开展专项督查,加大宣传力度,对所有商场、楼宇、园区自行在公共区域设置的分类投放容器开展全面自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督促整改。针对地铁站等集团化统一管理区域,已与市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将由市级主管部门就面上问题与申通集团等部门进行沟通整改。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