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老法今说

古画里的端午民俗

本文字数:2163

元·吴廷晖绘《龙舟夺标》

清·余樨绘《端阳景图》

黄慎笔下的钟馗

赐枭羹: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 故食之

养鸲鹆: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 皆善语

系采丝:彩丝系臂谓长命缕

悬艾人:以艾人悬门上以禳毒气(来源:人民网、央视网、搜狐网、中国书法网)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苏轼《六幺令·天中节》)——写出了我国极具特色的端午节俗文化。

我国古籍对各地的端午节俗亦多有记载,如东汉应劭《风俗通》:“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端午,以菖蒲一节九寸者,泛酒以避瘟气。”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无独有偶,在我国传世的古代名画中,以“端午”为主题的也为数不少。品赏这些传世名画,独特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跃然纸上。

赛龙舟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动。《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每年端午节,楚地纷纷举行龙舟竞渡活动,以纪念屈原,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的端午节俗活动。

图中有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中间的龙船装饰华丽,舟中设有一亭,亭内有许多人在观看比赛;前后两舟则彩旗飘飘,锣鼓喧天,舟上的参赛选手,跟随鼓声的节奏指引,奋力划桨。溪流两旁,林霏朦胧,侍卫仪仗游行其间;观赛的百姓,或立或坐,欢呼雀跃,场面十分热闹。画中线条有如游丝般细致柔和,人物精密生动,龙舟工整华丽,真实地表现了端午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场景。

由宋到清,比较著名的画还有张择端的《金明争标图》、宋人的《龙舟图》、元人王振鹏的《龙舟竞渡图》等。

捉蟾蜍

端午与蟾蜍渊源颇深。清代《吴越风土录》记载:“端午日,药市收癞蛤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载:“(五月)五日,南太医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虾蟆,取蟾酥也。”可见端午捉蟾蜍的习俗不仅流行于古代民间,连皇家也不例外。据说蟾酥可用来解毒,治疮瘤疙瘩。现在我国南方和北方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这一习俗。

此图上方所绘乃两只豆娘,有人却误认为是蜻蜓。古代端午节这天,江南一带的妇女有佩戴豆娘头饰的风俗。它是用丝绢等材料做成仙、佛、虫、鱼、百兽之形,或八宝群花之类,固定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支架上,插于妇女发髻上。其源一说来自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民间采集艾草扎成人形挂在大门或房门上,认为可辟毒气)的别样形式。根据《清嘉录》引《唐宋遗纪》的记载,江淮一带的妇女在端午节这天要在发髻插上豆娘头饰,以起到驱邪辟疫之作用。

插艾草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中有一句诗为:“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南宋词人吴文英《隔浦莲近·泊长桥过重午》有“榴花依旧照眼”句,元代诗人袁桷《客中端午简善之》有“海城红忆石榴新”之咏。蜀葵多为红色,原产于我国四川,因它于端午节前后开花,故又得名“端午花”。蜀葵的花和叶,具有解毒散结的功效,外用可以治痈肿疮疡。所以,蜀葵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除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外,还在家中的瓶中插蜀葵。由此可见,萱草、石榴、蜀葵,均为端午节的标志性花草。

明陆治《端阳即景图》所画即是端午节时陆治亲手所植花木的芳姿。图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衬托,故仅用淡墨干笔渲染造型,复加以苔点,颇显意趣;而萱草、蜀葵、石榴等花叶,均以勾花点叶法重点刻画,勾笔细劲如铁线,而点叶则用笔较拘谨,但温润沉着;野草灌木则直接以没骨画法用色彩点染写出,显得生趣盎然。

任颐的《端午图》,以直立的艾草、菖蒲、蜀葵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地面上摆放的枇杷、蒜头为辅。构图取新颖之姿,用笔用色讲究韵味和文人趣味。图中物象,皆与端午习俗有关。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之功效。每至端午节,人们将新采的艾条插于门楣上,或将艾草捆扎为似人似虎的形状,悬挂在屋檐下,或置于屋中,以驱虫避邪。

《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悬钟馗

钟馗画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清代画家黄慎曾画过一幅《端午钟馗图》,画中我们可看到钟馗与孩子嬉戏,而且从钟馗的手中以及背景的花瓶中可以看到放置的菖蒲和艾叶。

清人徐扬《端阳故事八帧》里的端午节习俗

远古时期,青黄不接、百病频生的五月被视为毒月,而五日则是恶日。因此,五月五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邪,饮雄黄酒以除恶,成为由来已久的习俗。尽管人类认识自然、克服苦难的能力日渐提高,诸多的端午习俗依然得以保留,再加上纪念屈原等文化历史方面的诸多因素,使得端午逐渐脱离了原本与恶劣的气候节令抗争、驱邪除病的本意,而演变成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并对周边国家地区和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在,就让我们从故宫博物院浩如烟海的藏品中,选取一套清代画家徐扬绘制的图册,作为我们的佳节贺礼,请您领略一下古人的端午习俗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8 古画里的端午民俗 2019-06-05 2 2019年06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