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维和人员日
2002年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5月29日定为“国际维和人员日”,用于对国际维和人员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1945年10月25日,联合国诞生了一支世界性联合部队,因为这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士兵作战时都戴着蓝色头盔,平时戴蓝色贝雷帽,所以人们又称其为“蓝盔部队”。
参加维和行动执勤的人员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装备轻武器用于自卫的维和部队;二是不带任何武器的军事观察员;三是工兵、医疗、运输等后勤分队。维和部队和军事观察员依然是其本国军队的成员,受派遣国军事法规、条令、条例的约束。在维和行动中受联合国的指挥。维和官兵身着本国军服。为了表明他们的维和人员身份,一律头戴蓝色贝雷帽或头盔,佩戴联合国徽章。
联合国维和特派团的士兵不向联合国效忠。自愿派遣军事人员和民警的政府保留对在联合国旗帜下服务的各自部队的最终权力。
传统的维和行动基本可分为两类:一是由非武装的军事观察员组成的观察团监督停火、撤军或有关协定的执行;二是派出装备用于自卫的轻型武器的维和部队,以确保停火,缓和局势,为解决争端创造条件。
“蓝盔”安全受挑战
2018年,联合国发布了《提高联合国维和人员安全:改变行事方法势在必行》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自2013年以来,维和伤亡人数猛增,暴力袭击事件造成195人死亡,超过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5年。
报告说,随着武装集团、极端分子、有组织犯罪分子等威胁的激增,联合国旗帜不再为维和人员提供“自然”保护。
一面是维和人员面临的安全威胁显著增加,一面是联合国旗帜不再为蓝盔部队提供“自然”保护。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是因应维和行动环境变化的必须之举。
蓝盔遇袭高峰期
资料显示,针对蓝盔部队的袭击迄今出现过三个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期是1960年至1962年,袭击主要出现在联合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部署的紧急部队和刚果(金)维和行动中;第二个高峰期是1992年至1996年,伤亡主要源于联合国在卢旺达、索马里、柬埔寨和巴尔干地区的维和行动。
与前两次高峰期不同,第三次高峰期始于2011年,持续至今尚无扭转迹象,且伤亡人数已远超前两次,占联合国维和行动历史上暴力袭击伤亡总数的五分之一。在2017年,联合国维和人员共有56
人遇袭身亡,199人受伤,创下199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相关挑战主要存在于非洲维和任务区,包括马里、中非、苏丹、刚果(金)、南苏丹等国。其中,联合国马里综合稳定团牺牲人数最多。
从袭击方式来看,武装分子主要采取枪支、汽车炸弹、简易爆炸装置、火箭弹等轻小型武器发动攻击,其中针对联合国运输车队和驻扎营地的蓄意攻击造成的伤害最大,牺牲的军事人员占90%以上。与之相比,在与武装集团、极端分子、有组织犯罪分子的实际交火中,维和人员牺牲的人数并不多。
联合国报告认为,随着地区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全球恐怖组织的勾连合并,维和行动模式已出现新变化,今后的维和行动将主要针对“非对称式”的新型安全挑战。
“自然”保护得失
所谓“自然”保护,是指由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在国际法体系下解决国际纠纷的合法手段,其参与人员天然享有国际法及道义上的保护。比如,根据联合国大会1994年12月9日通过的《联合国人员和有关人员安全公约》,“联合国人员和有关人员、其装备和驻地不得成为攻击目标或阻止他们履行其任务的任何行动的目标”,该公约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确保联合国人员和有关人员的安全和保障”。
同时,为了享有“自然”保护的权利,蓝盔部队的行动也要受到相应的约束。例如,依据传统的联合国交战规则,蓝盔部队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可以使用武力进行自卫,不能成为交战方。
但是,随着联合国维和行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主要冲突地区,特别是一些爆发内战的国家,蓝盔部队除了要面对交战各方的正规部队,还可能遭遇缺乏纪律约束和指挥的民兵、部族武装分子,甚至极端组织和恐怖组织。
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拉克鲁瓦表示,在一些危险环境下执行任务的维和部队已经被武装分子视为攻击目标。但是,由于“自然”保护的存在,蓝盔部队的行动依旧受到不少约束,反而影响了蓝盔部队自身的安全保障。
有分析人士认为,联合国旗帜不再为蓝盔部队提供“自然”保护,实际上是对“自然”保护已难以落实的承认,这意味着蓝盔部队未来在执行维和任务时受到的相应约束也会减少,从而能根据部署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提升自身安全保障。
中国“蓝盔”大事记
1988年12月,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
1990年4月,中国军队第一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
1992年4月,中国军队向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派出由400名官兵组成的工程兵大队,开创我军派遣成建制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先河。
2001年12月,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成立,负责统一协调管理中国军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工作。
2002年2月,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一级维和待命安排机制。
2003年4月,中国军队派出首批赴刚果(金)维和部队。
2003年12月,中国军队派出首批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
2006年4月,中国军队派出首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
2006年5月,中国军队派出首批赴苏丹维和部队。
2007年11月,中国军队派出首批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维和部队。这是联合国第一支进驻该地区的维和部队。
2009年6月,国防部维和中心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军首个维和专业培训和国际交流机构。
2013年12月,中国军队派出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其中警卫分队是我军派出的首支安全部队。
2015年4月,中国首支维和步兵营在南苏丹任务区完成部署。
2016年6月,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和联合国维和部首次在中国举办联合国维和特派团高级官员培训班。
2016年6月,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和联合国妇女署共同举办联合国女性维和军官国际培训班。这是中国首次举办针对女性维和人员的国际培训班。
2017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将达格·哈马舍尔德勋章追授给2016年执行任务中牺牲的中国维和军人申亮亮、李磊和杨树朋。
2017年6月,中国第19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官兵全部撤回,中国军队结束在利比里亚历时14年的维和使命。
2017年6月,中国首支维和直升机分队4架直升机及相关装备部署至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执行维和任务。(综合自《环球》、中国军网、新华网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