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
日前新华网报道,有着多年创造教育历史的静安区和田路小学,在本学期伊始就推出“劳动创意101”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通过与劳动有关小课题,共同解读劳动的意义。我觉得这样有益孩子成长的活动,甚好!值得推广。
查了有关资料,欣喜看到,本市城乡不少学校把劳动教育玩出新花样。如学生持有“家务清单”、班级认领“百草园”里一块地、每个孩子轮流站上“劳动岗”等等。劳动教育正越来越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必修课。据悉,上海市教委正在制定加强大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及配套的教育指导纲要,将劳动教育进一步落到细处、小处和实处。
关于劳动,我认为是个值得一议再议的话题。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万物都是劳动所得;离开劳动,人类将无法生存。虽说现今生活好了、条件改善了,但这一切都有赖于劳动结果。爱劳动的好习惯,亦当从小培养,并应始终伴随我们生活左右。开头提到的这所学校,在此次综合实践活动中,20个班级贡献了101个和劳动有关的小课题,其中“寻找最美劳动者的手”的创意,可谓最亮眼,也最现实。它,打动了孩子们一颗纯净而质朴的心。
从“一双手”来看劳动者的“美”——朴实的美、认真的美、坚韧的美、奉献的美、创造的美等等。这个创意来自五(2)班“向日葵”课题小组。一次,学生们在课文中遇到“龟裂”一词。他们从网上资料发现,用来解释“龟裂”的,竟然是农民伯伯手上的裂纹。于是,原本就在筹划“寻访最美劳动者”的学生们,经过合计,决定将视线聚焦在那些普通劳动者的手上。带着这份心情,孩子们开启了探访之旅,用照片记录下眼中“最美劳动者的手”。
外婆的手——“因常年家务劳动,她手摸上去皱巴巴的,让人感觉不用剪刀就能把绸缎布料剪开”。图书馆老师的手——“靠着这双沾满灰尘的手,把一万多册藏书一点点从旧图书馆搬到了新图书馆,上架、排列、编码,为师生们创造舒心的阅读环境”。炒茶工人的手——“每一片茶叶都是在100多度高温中,直接用一双‘铁沙掌’炒制出来的”。小区环卫工人的手——“长满粗硬老茧的手,感觉就像松树皮一样”。水果店师傅的手——“脱下手套后,那双手也布满被菠萝等水果划伤的痕迹”。鞋匠铺伙计的手——“红红的,到处都是裂口”。
一双双普通劳动者的手,因长期劳作变得粗糙、皮肤开裂,甚至变形,显得不那么“顺眼”,但是此刻在孩子们看来俨然成为“最美”。这于先前,恐有不少孩子会不这么认为。而今,他们通过对劳动的解读,并在老师启发和点拨下,以亲历方式,已然对劳动内涵有了更新更深的认知。小小童心体悟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才是最美的真正意蕴,真令人感到莫大欣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我国改革先锋、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劳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我由衷地希望每个父母,无论你的孩子出生于什么样环境——城市或乡村、贫穷或富有,在不同年龄段,都能有与其相适应的劳动。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下,使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铭记“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待长大,通过劳动成就自我美好人生,进而成为人们希冀中的接班人,那该多好啊!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