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老法今说

从理念到机构,从法令到专家

环境保护,中国自古就有

本文字数:1495

伯益像

雁鱼灯

贾思勰主张轮次采伐

欧阳修敬字惜纸

  环境保护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和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高,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古人强烈的环保意识。今天带大家穿越一次,看看古人的环保是怎样的。

环保理念:

春秋战国就已萌芽

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便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荀子》一书中第九篇《王制》,里面提到:“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大概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的这种环保要求,称为“圣王之制也”。

比荀子早约四百年的齐国上卿管仲便是位环保专家,管仲在任时,根据秋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提出了环保“四禁”概念。据《管子杂篇·七臣七主》所记,其中之“春禁”是:“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管仲这种环保观,不只提出了环保问题,还考虑到了民生。这种治国理念相当科学,齐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此不无关系。

环保机构:

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

从记载来看,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部”,就诞生在中国。据清黄本骥编纂《历代职官表》,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名,其很大一部分职能与今天的环保部相同,但所管理范围更大,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都是“虞”的职责。虞的编制不小,第一任虞官名叫伯益,即舜的“环保部部长”,朱、虎、熊、罴4人任“环保部副部长”。

伯益确是环保专家,环保部长做得相当称职。从史书记载和传说来看,伯益是嬴姓史祖,治水专家大禹的得力助手,他发明了水井,保证人类饮用水源免受污染;同时还是动物保护权威,即《汉书·地理志》中所谓“伯益知禽兽”。另传,《山海经》也是伯益写的。

在周代,“环保部”编制更大,但“环保部”被进一步细化,有山虞、川衡、林衡、泽虞等四个平行部门,统统归“地官司徒”领导。其中,山虞的地位最高,美国学者埃克霍姆称之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林局”。

秦汉时虞被“少府”替代,到三国之后,又恢复了“虞官”。唐、宋、明、清诸时期,朝廷均设有虞衡司,此司即“虞部”,属于最大中央部委工部的下级机构。

古代的环保设备,在今天来看,也是充满智慧的。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雁鱼灯,灯盘内有两道直壁圈沿,可控制灯盘转动。灯罩为两片弧形板,可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亮度。

当灯火点燃时,利用大雁的脖子作为虹管,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将吸进的烟尘溶于盛水底座,可以有效防止烟雾污染室内空气。

古代环保典范

古代不乏环保典范。杜甫、欧阳修等先贤的很多行为都不自觉地展现出了“环保”色彩。

◎贾思勰:轮次采伐

古人科学技术不发达,但观念并不落

后,所谓“可持续发展”,居然在史书中早有记载。北魏贾思勰“种三十亩,一年斫十亩,三年一遍,岁收绢百匹,永无尽期”的轮次采伐思想,被唐代人继承,他们很少伐木做薪,但凡烧火首先考虑采用的是枯枝。◎杜甫:茅草串鱼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战乱到成都居住。根据《云仙杂记》的记载,每天“以七金买黄儿米半篮、细子鱼一串”,在这里重点想说的是“细子鱼一串”。杜甫去市场买鱼,而是从自家茅屋上扽一根茅草,溜达着就去市场了,看见鱼,挑选好,用茅草往鱼鳃上一穿,拎着便走,既轻便又环保。

◎欧阳修:敬字惜纸

古人说,要敬字惜纸。这虽然是敬重文

化的思想体现,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也算是环保意识。宋代的欧阳修自幼即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他学习写字的时候,是挥舞荻草秆在地上写,当然,这是因为欧阳修家贫,但客观上的确省下了不少笔墨纸砚,累计下来至少少砍了几棵树,少染脏了几池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8 环境保护,中国自古就有 2019-06-19 2 2019年06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