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周日一早,城市的大街小巷上,数千辆干、湿垃圾清运车如往常一般穿梭忙碌着……一行“城管蓝”在指定的地点集结出动,飞行检查瞬时开启。与前期主要针对投放环节开展的集中执法检查不同,此次飞行检查直指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环节,对生活垃圾收运作业不规范的各类违规现象说“不”。
正值《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满一周,市城管执法局也在昨天公布了条例实施首周的执法成绩单。记者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共依法查处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案件190起,其中,立案对个人处以罚款15起。细分来看,未设置分类容器案件占比最大达6成,未分类投放案件占比近4成。
针对最近网上热议的所谓“垃圾分类热”衍生出的“新兴产业”,城管执法队员告诉记者,条例明确,擅自从事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经营性收集、运输,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驳运作业:1天16个来回感受分类变化
早上9点半左右,记者随城管执法队员首先来到位于衡水路上的虹口区小型垃圾压缩站,一辆干垃圾清运车正缓缓驶来。车辆停稳后,两名驳运作业人员手动操作将尾板降下,随后8桶印着“虹口环卫专用桶”字样的干垃圾桶被陆续托运进站。
城管执法队员在第一时间对桶内垃圾进行了执法检查,经确认,垃圾桶内未发现任何混装现象后,工作人员将垃圾桶径直拖至作业区,倒扣入翻斗装置。扭动按钮、升起、上翻、扣入箱体……在低沉的机械声中,干垃圾完成一系列压缩作业,随后等待箱体满箱后,被统一运往位于北宝兴路上的黄山路中转站进行后续处置。
现场,驳运作业工鲁勇告诉记者,这些干垃圾来自于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的小区,“我们早上5点就开始作业了,上午会一直忙到11点多。”鲁勇透露,一般而言,一天下来从收运的各个小区到小压站,大约来回要跑十六七趟,虽然辐射半径不长,但总里程数1天也要有近30公里。
鲁勇做垃圾驳运工作已经有七八个年头,对他而言,最大的感受是在垃圾分类后,干垃圾的总量有了明显下降。“过去一天下来大概会收集近160桶干垃圾,现在平均少了近20桶。”
小压站负责单位、上海虹运环境保洁公司的副经理张一平同样深有体会,“没有实行垃圾分类前,干湿垃圾混装现象很严重,像这个压缩箱体平均5个小时就满了。”张一平告诉记者,而如今,干垃圾减量后,满溢速度放慢了,大约六七个小时才能将箱体装满。
这种变化还来自于小压站内部的保洁环境。“过去这里污水横流,你看看现在,就算你身处小压站内部作业区,也闻不到任何垃圾腐臭的味道。”张一平指着整洁的地面不无感慨。
灵魂拷问:树叶是干垃圾吗?你确定吗?
“飞行检查”中有“优等生”,同样也有成绩并不理想的“考生”,位于杨浦区靖宇南路上的控江二村小压站就在此次检查中被城管点了名。
记者随城管执法队员转道此处时大约是上午10点半,刚一到达,一阵刺鼻的腐臭味便扑面而来。粗粗一看,明明是专门处理干垃圾的压缩站,门口却散落着好几只湿垃圾桶,玉米壳等干垃圾混装其中,而在处理干垃圾的翻斗装置里,却夹杂着诸多树叶等湿垃圾。
“分类驳运现在明确规定,不分类可以不收运,你知道吗?”面对市城管执法局执法总队机动执法支队二分队分队长秦列的询问,小压站环卫工人似乎还有些不以为然。秦列进一步明示,对于条例明确的相关规定,应和商家等予以说明,如果有人不配合,完全可以不做收运。
现场,这名环卫工人原本还想“标榜”自己专门把树叶挑了出来放入翻斗装置,以此证明已经花心思做了二次分拣,却不想因为一句“树叶属于干垃圾”这一常识性的错误,而撞上了执法的“枪口”。“树叶是干垃圾吗?你确定吗?在条例实施之前,你们公司对环卫工人有没有开展过培训?”自知“回答错误”,这名环卫工人瞬间哑口无言。但在此后面对记者采访时,这名环卫工人也道出了苦水,“我们这个小压站服务半径是松花江路到靖宇中路上的那些商铺,因为离小区比较近,很多居民图方便,会直接将生活垃圾丢到这里来,我们根本管不住。”
由于将已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集、运输,城管执法队员现场对小压站开具了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其限期3天内整改完毕,“如果逾期不改正的,我们将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生活垃圾经营服务许可证。”
成绩单:学校医院落实最好
记者获悉,今年1-6月,全市城管执法系统深入开展“新时尚”生活垃圾分类执法专项行动,依据《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等法规规章,加大对生活垃圾分类违规现象的整治力度。全市共出动城管执法人员53200人次,开展执法检查18200次,共检查居住区、商场、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单位33253家次,教育劝阻相对人17566起,督促整改9642起,共依法查处生活垃圾分类案件1272起。
随着条例正式施行,垃圾分类首周城管执法成绩单也最新出炉。记者获悉,截至7月6日,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17800人次,开展执法检查9600次,其中分类投放环节共检查居住区、宾馆、商场、医院、园区等单位12826家次,个人8253人次,共教育劝阻相对人6704起(其中单位3456起、个人3248起),责令当场或限期整改3367起(其中单位2552起、个人815起)。
从处罚的情况来看,其中楼宇商场情况最不理想,未按标准设置分类垃圾桶以及干湿垃圾混投现象比较突出,相对而言,学校医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得最为到位。
而在全程监管中,7月1日至6日,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共检查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企业138家次,对存在混合运输、遗撒滴漏、标识不清等违规行为的4家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
长效管理:与房管、市场监管联动
下阶段,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将聚焦生活垃圾分类四个环节,加大全过程监管力度,除了继续做好分类投放环节监管工作之外,执法检查将拓展至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四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执法保障能力,加快构建生活垃圾分类“依法治理、精细管理、长效管控”机制。
“针对前期检查问题较多的商场、企事业单位、居住小区等单位,有针对性地加强执法检查频率和力度,推进管理责任人落实垃圾分类法定义务。”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月本市将加强对收集、运输环节中全市230家生活垃圾收运企业全覆盖执法检查,指导监督收运企业规范作业,避免出现混装混运等违法现象。8月份将重点加强末端处置环节的执法检查,指导督促全市10家生活垃圾大型中转企业、10家末端处置企业规范作业,避免出现混合压缩、混合处置现象。
为提升执法威慑力,对拒不履行分类义务、拒不落实分类措施的单位,将依法实施处罚。对拒不整改的违法当事人,将其信息纳入公共信用平台,实施信用惩戒。对违法情节严重、拒不整改的收集运输企业,依法吊销运营资质。
在此基础上,本市还将发挥全市5951个城管执法社区工作室作用,整合基层力量,重点督促社区单位和市民群众做好容器设置、分类投放、分类驳运等工作。“本月底前,我们将完成对全市1.2万余个居住小区垃圾分类的指导服务工作,结合城管公众开放日、夏令热线等活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社会宣传,积极引导市民群众参与分类、自觉分类、准确分类。”
同时,城管执法部门还将协同联动加强与绿化市容、房管、市场监管等部门信息共享、案件移送和执法协作,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执法管理效能,并依托居(村)委,加强垃圾分类志愿者、社会监督员队伍建设,加快构建“条块联动、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