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叶荷
本报讯 昨日,《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9)》新书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报告指出,上海已基本上形成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一个完善的立法链条。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能否落实的最大难题在于实践,需要通过制度和宣传让人民自觉践行垃圾分类。如何使法律既能落地又能在市民生活中形成良性互动,是下一步立法在完善过程中应当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9)》以研究机构独立的第三方观点,全面回顾2018年上海法治建设在人大工作、法治政府、依规治党和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等四个方面的新进步,致力于通过该报告,全面反映上海市2018年度法治建设的真实情况,对今后上海法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做全面的分析和展望。
针对最近最热的话题——垃圾分类,报告指出,本次立法采用“四分法”明确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不仅仅是对市民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行为规范,更是对生活垃圾的全链条管理,从源头减量到投放、运输以及最终无害化处置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在要求市民和单位源头分类的前提下,要求物业公司分类驳运,收运企业分类收集和运输,处置企业分类处置,同时辅之以“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监督机制和罚款等惩戒措施,逐步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和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基本上形成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一个完善的立法链条。
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能否落实的最大难题在于实践,需要通过制度和宣传让人民自觉践行垃圾分类,如何使法律既能落地又能在市民生活中形成良性互动,是下一步立法在完善过程中应当解决的问题。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