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能够下楼晒晒太阳、能跟老伙伴们一起锻炼,成为申城一些“悬空老人”最大的愿望。能不能下楼,直接关系到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加深,老旧小区安装电梯的呼声越来越大,近年来的上海两会,这也成为了代表们持续关心的热点问题。尽管,上海相关委办局已经出台安装电梯的配套措施,但安装电梯的进展还是缓慢。老旧小区装电梯,为何难办?症结究竟在哪里?在日前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的人大代表座谈会上,代表们剖析其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
装电梯要避免“一头热”
“多年不下楼或下不了楼的老人比比皆是。”刘正东代表长期关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问题,今年他又在代表建议中提到了这一点。但让他感到有些棘手的是,通过调研他发现,一些老旧小区,对于安装电梯居民们的热情很高,而负责协调工作的居委会则积极性不高,“居委会觉得增加了工作量。”在刘正东看来,居委会的消极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加装电梯工作的推进。刘正东建议可以循序渐进,通过政府引导,加大加装电梯的力度,让居委会能改变原有的想法,变被动为主动。
贡凤梅代表在走访了房地部门和街道后发现,对于加装电梯的事,房地部门虽有积极性,但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首先就是筹集资金很难。安装电梯涉及到居民要自费,楼层较高的居民愿意出钱,但楼层较低的就不愿意了。其次,操作流程仍然复杂。“按照现在本市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管理的有关建设审批的通知,加装电梯要办15个审批事项,对于居民来说也是蛮难的。”另外,一旦遇到老百姓的意见不统一,街道居委面临的协调工作量巨大,这也大大拖慢了加装电梯的步伐。
维保难题如何破
座谈中,代表们还提到了一个加装电梯后会遇到的现实问题——电梯维保谁买单。贡凤梅指出,目前不少小区都是商品房,加装的电梯按理也应该是私人财产。“即使政府一次性投资了加装电梯,之后老百姓还会提出将来电梯维修谁来管的疑问。”贡凤梅认为,除了拥有加装电梯的热情之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考虑到加装电梯后的种种问题。
“电梯运行多年后,肯定需要定期维保,以及后续的维修,这些钱谁来出?”贡凤梅担忧,“即使老百姓一次性出了先期维保费用,但之后的维修费用谁来出呢?”
刘正东表示,要把加装电梯的事情做好做实,必须要解决好“远”的机制和现实的法律问题。他建议以当前老旧小区的综合改造为契机,综合改造应把加装电梯作为重要考量,一次性解决,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个性化问题个性化解决
如果说一些小区在烦恼要不要安装电梯的时候,还有一些小区的居民则担忧能不能装电梯的问题,张志豪代表说起了虹口区一小区遇到的尴尬事。通过居委会的协调,小区居民都同意自己出钱安装电梯,但却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阻碍。原来,小区地下有地铁线路经过。按照地铁公司的要求,安装电梯过程中,小区居民需要每个月花数万元进行监检,一旦影响到地铁安全,工程就需要停止,且不赔偿。这也意味着,如果电梯装不了,居民的投入也打了水漂。张志豪表示,上海的地铁线路会越来越多,遇到这种情况的小区也会越来越多。他认为,对于这类个性化的案例,就要通过加强申通公司和居委业主的沟通,予以个性化解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