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上海启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已经有3个月,各个场所执行情况又如何呢?昨天下午,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分两路到闵行、浦东、嘉定、宝山四区以暗访形式,调研上海垃圾分类情况。暗访发现,尽管垃圾分类已经落实到社会方方面面,但个别小区还是存在清运不及时、分类不到位的问题;商务楼宇的垃圾箱未按规定进行分类设置,从源头抓起难以落实。
小区:垃圾基本分类居民还在适应
暗访人员首先来到莲花南路上的世纪苑小区。一进小区门,暗访组就看到垃圾箱房外堆了不少生活垃圾。记者注意到,大部分已经进行了分类。仔细查看了垃圾箱中的垃圾,暗访组发现还存在干湿混装的现象,比如纸尿裤与香蕉皮一起被扔进了干垃圾桶。而湿垃圾也有未破袋的现象。
小区物业经理告诉暗访组,世纪苑小区有1000多户居民,原本是由物业每天三次上门收垃圾。垃圾强制分类施行后,小区居民正在改变生活习惯。物业经理坦言,居民还需时间适应。
随后暗访组又来到了上中西路上的罗秀苑小区。这是一个动迁小区,虽然有些老旧,但垃圾分类工作却做得非常有特色。记者注意到,罗秀苑小区实行的是定点不定时投放,居民可以随时倒垃圾。但由于清运及时,垃圾箱房并未出现垃圾积压的现象。暗访组还巧遇了一名来倒垃圾的居民。这位居民倒的是湿垃圾,只见她从容破袋,将湿垃圾倒进湿垃圾桶后,又将塑料袋扔进干垃圾桶。居民告诉暗访组,她是来女儿家做客的,早已习惯如何垃圾分类。
罗秀苑小区的物业经理介绍说,小区从今年3月开始试行垃圾分类,垃圾桶也从原有的56个,缩减为2个垃圾箱房的8个垃圾桶,并由志愿者从旁指导协助,许多居民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从7月开始,小区撤离志愿者。“我们打算用1个月的时间来检验,离开志愿者后,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效果怎么样。”她表示说。
商场:不分类不收运显实效
商场是是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区域。暗访组一行还来到了百联南方购物中心。在商场内的“避风塘”餐厅,记者看到垃圾收运车上,各种菜单、餐巾纸等干垃圾被放置在一个筐内,而食物残渣等被放置在另一个筐内。而在“左庭右院鲜牛肉火锅”餐厅,不但后厨做好了垃圾分类工作,餐厅还专门辟出了一个房间,用来放置可回收垃圾。餐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后餐厅每天要分出360升湿垃圾,240升干垃圾。
商场行政保障部负责人表示,在法规实施前,已经全面告知所有商户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法规实施后,商场严格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规定,对于不分类的垃圾,坚决不予收运。这个规定也得到了所有商户的认同与遵守。
商务楼:垃圾分类未从源头抓起
在暗访中,记者还发现,与对外的商场相比,藏在“深闺”中的商务楼,垃圾分类却做得有些差强人意。暗访组来到位于闵虹路上的中庚环球创意中心商务楼,只见商务楼大堂配备了饮料机以及两个饮品吧。而饮品吧内都只有一个垃圾箱,所有的干湿垃圾都被倒入其中。商户承认,在店里所有的垃圾都不分类,而被送入商务楼的集中垃圾点,由商务楼进行集中分类。
暗访组随机来到商务楼6楼,发现整层楼面公共区域就一个垃圾桶。物业表示,因为垃圾桶所在的消防通道比较小,所有楼层便只设一个垃圾桶。与之相比,商务楼内公司的垃圾分类工作则做得较好。在上海浦景化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内,分别安放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等三个垃圾桶。“湿垃圾就倒到公共垃圾桶内。”工作人员介绍说。
随后,暗访组还来到商务楼的垃圾集中点,只见2名工作人员正在对几十个垃圾桶进行垃圾分拣。对此,暗访组告诉物业,法规规定,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应当将生活垃圾分别投放至相应的收集容器。因此,应从商户源头的垃圾分类做起。
酒店:“六小件”不主动提供
暗访组又来到上海中庚聚龙酒店,看到酒店大堂前台的告示牌已告知住客,自2019年7月1日,酒店将不主动提供客房“六小件”。
酒店相关负责人告诉暗访组,现在每一件客房都没有放置“六小件”,但都有这个告示牌。了解到上海实施垃圾分类的住客在入住前,会打电话询问“六小件”,在得到否定的答复后,往往会自带洗漱用品。还有一些外地住客由于不了解法规,还会向酒店索要“六小件”。该负责人表示,法规实施后,“六小件”的数量有所下降,目前相关数据还在进一步统计中。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建环保委委员魏蕊表示,感受法规实施后,大家的守法意识都很强。“我们暗访发现,联系群众的工作做得好的小区,分类就做得好。”她坦言,垃圾分类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久久为功,积极作为,就一定能做好。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