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蒋芸芬
曾经花4万元“修理”鬓角的“杭州小吴”一度成为 “网红”,看似很幸运,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遭遇此类忽悠后,并没有那么好运。比如家住本市松江区的小伙小赵,就被熟悉的发型师坑了十多万元……
为护理头皮充值4万元办卡
爱潮爱打扮的小赵常在家附近的理发店“美发源”(化名)美发。去年9月,他像往常一样在该店做了新发型,正对镜欣赏时,他突然忧心自己频繁烫发会对头皮造成损伤,于是向经常给自己做发型的美发师咨询。美发师何某称,肉眼无法辨别出头皮的损伤程度,需要专业的检测才能判断,但看在他是老顾客的面子上,店里可以免费为他做一次头皮检测。
而后,何某拿出“检查试剂”抹在小赵的头皮上,稍事等待后,何某帮小赵清洗了“检查试剂”的残留物,岂料小赵的头皮上出现了血丝。小赵很紧张,何某赶紧安慰小赵——只需做头皮护理即可修复,一次8000元。小赵忙不迭答应,当场就做了一次。
做护理期间,何某和他的同事又轮番上阵游说,劝小赵办卡做一个疗程更有效,如当场办卡,一个疗程只需6万元,可以在一年内做10次头皮护理,算下来每次仅需6000元。小赵禁不住劝说答应办卡,并预付了4万元卡费。
可两日后,小赵因后悔提出退款。何某表示,已经办了卡就不能全额退款,但如果小赵当场将上次未支付的2万元补齐,店里可以帮他把这张卡折合成一张3万元的消费卡,再转卖给其他顾客,届时即可退还3万元卡费给小赵。
小赵盘算,损失3万总比损失4万元划算,就答应了何某的提议,并当场签署委托书要求何某帮其物色下家。由于签署了委托书,小赵对何某相当放心。
3日后,何某联系上了小赵,表示店里已经在为他寻找下家了,但需要他先交2000元的转卖押金,小赵立刻转账。
转卡给下家还要网络贷款?
十余天后,何某致电小赵,称已经为他找到了买家,请他立刻到店里来办理手续。小赵到店后没多久,一位开奔驰、背名牌包的年轻人赶来,何某客气地称他为“李总”。“李总”表示自己想买的是一张5万元的消费卡,因此与小赵商量,能否再往卡里充值2万元,小赵眼看卖卡有望,立刻打钱。而另一头,“李总”拿着银行卡去附近的ATM机取钱,回来后却称因输错密码三次导致当天无法取出现金用以付款,要等明天再尝试。
几天过去了,“李总”那边一直没动静,倒是何某又主动发来了消息,他请小赵到附近的饭店吃饭。席间,“李总”来了,他说自己考虑再三,还是想要一张10万元的消费卡,希望小赵充值至10万元再给他。小赵看“李总”出手阔绰,应当不是骗子,但自己已经囊中羞涩,无力再充值。何某就教小赵利用网络贷款软件进行贷款,总算将充值费用凑齐。贷款到账后,小赵本想转账给此前充值消费卡的美容院账户,何某却提出必须要用现金支付。于是,两人前往附近银行取出5万元现金。现金到手后,何某自称回店里办理充值、转卖等手续,至于“李总”购买卡的10万元,何某承诺等过几日办完手续就会立刻转账给小赵。
没几日,何某又找上了小赵,两人在小赵所住的小区门口碰面,这次何某换了说辞,只字不谈上次尚未兑付的10万元卡费,却要小赵先向对方客户支付5000元劳务费,并向自己支付2000元押金和2500元手续费,且必须用现金支付。小赵骑虎难下,只得又想办法贷款取现付给何某。
接着,何某又陆续以“客户想要12万元的消费卡”“12万元需开支票返还,另需支付12000元税钱”“客户又需要15万元的消费卡”“另需支付6000元手续费”等等名目,多次向小赵讨要钱款,并每次都以“没有网银”“支付宝忘记密码”等诸多理由要求小赵以现金形式支付。但当小赵在微信上催问钱款几时能到账返还,何某和“李总”则总找借口推脱。
离职美发师串通前同事设局
直至距离第一次办卡过去4个月,这张卡仍未卖出,甚至后续砸入的钱越来越多时,小赵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向警方报案。此时,小赵已经以各种方式向何某转账付款近20万元。
数日后,何某与“李总”相继在外地落网。原来,两人都曾是“美发源”的员工,但早在两个月前,两人就已相继离职,却依然以“美发源”美容师和客户的名义欺骗小赵。小赵后续支付的多笔现金款项,除了部分充值进了美容院消费卡,其余大部分都直接进了他们的口袋。为了“账到无痕”,不留下犯罪证据,两人在后续的诈骗中只收现金。
到案后,扮演“李总”的李某交代,何某最初是为了“冲业绩”,看小赵老实,才一直怂恿他办卡。何某离职后,舍不得这个“经济来源”,就屡屡编造理由骗他充值,还邀请李某冒充客户协助他骗人。为了提高可信度,何某和李某还特意借来豪车与名牌包“撑场面”。
经审查,由于小赵支付的近20余万元中有8万元确实打入美容院账户,因此,最终认定涉案金额为12万元。近日,松江区检察院依法以涉嫌诈骗罪对何某、李某提起公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