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多年封不掉的垃圾井今天封住了

社区自治长效管理 推动垃圾分类实效达标小区不断增多

本文字数:3025

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多稼居委会的垃圾分类志愿者普陀区长征镇开开大楼小区的垃圾分类小志愿者

  □法治报记者  夏天

老式高层住宅里,十多年前闹“非典”疫情都未能关掉的垃圾井,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广而彻底封闭;75岁老伯虽喜迎动迁,但仍忘不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里,每天往返3小时回到老居委,与各奔东西的老邻居们重聚一堂,当好垃圾分类志愿者;另一边,可爱的孩子们也怀揣“纠正大人垃圾分类真好玩”的兴趣,身穿大号志愿者马甲,成为垃圾厢房边最生动的风景线……昨天,记者走访本市多个居民区,探访在党建引领下,社区居民自治对垃圾分类的推动。

近日,上海首张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成绩单”诞生,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成绩单”显示,截至6月底,全市居住小区中设施设备配置到位的已达到88.9%,分类实效达标小区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也披露,垃圾分类实效综合测评主要围绕居住区的“五有”标准开展:有设施设备、有宣传告知、有物流去向、有长效管理、有分类实效。

“非典”时没能封掉的垃圾井今天成功封掉

在普陀区长征镇,银开居民区所辖的开开小区,是一幢上世纪90年代初建造的24层高楼。当年,高层倾倒垃圾的方法“简单粗暴”——每个楼层都有一个固定点位,墙上安装有一个翻斗,拉开它,伴随一股臭气溢出,居民将垃圾袋投入连通底层垃圾房的“井道”,只听垃圾袋撞击井壁的声音由近及远,最终传来落地的回响。

毫无疑问,长此以往,这种“井道式”投放点周围的环境都不太理想。而与之最靠近的房屋,遭殃最甚。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始,开开小区首先就要向“井道式”投放点宣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蔡炜回忆道:“我们预想到的、没预想到的情况都发生了。”从上门宣传时,党员、居委干部吃的一肚子气,到封锁井道后的第一天就被人砸开,抑或是原地乱扔,这些是事先想到的。而当蔡炜正在物业开会时,窗外一包垃圾从天而降的震撼,那就真是意外了。

“我们没有气馁。我当天就准备了两个大垃圾桶,把随地乱扔的、从天而降的垃圾都放在里面,公示给全体进出居民看,让当事人自我反省。”蔡炜说。“还有一些居民也是心大,明明外卖盒上还有自己的地址,就把垃圾扔在楼下某个角落里,还以为人家不知道。但我们也不扩大,对号入座找到他,单独劝诫教育,他也接受了。”

蔡炜有礼有节的处置,收效甚佳。封锁井道的第二天、第三天,砸门事件就不再发生了。随着党员、志愿者队伍从20人发展到上百人,整个小区的垃圾分类自觉意识都在不断提高。

“我们小区的老人有次跟我开玩笑,说2003年非典疫情时,为了卫生想封却没能封掉的井道,没想到能在这次垃圾分类时封掉了。”蔡炜笑言。

湿垃圾里挑出牙签

“小小志愿者”眼光独到

在全上海,除了拥有一批像黄老伯这样,富有老派“弄堂爷叔”风范的老志愿者,随着暑假到来,一股股天真烂漫的力量,也正充实着各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

“我就喜欢拿学来的垃圾分类知识,去教育、纠正这些大人,这样真的很好玩。”在开开小区,9岁男童张天喻略带狡黠地告诉记者。他说:“湿垃圾不破袋,仍是楼里居民比较常见的问题。”

正聊着天,一位中年男子就拎着一袋垃圾过来投放了。张天喻迎上前去,略加观察,就明确对男子指出:“叔叔,你这包垃圾好像没分清楚,不能立刻投进湿垃圾桶。”

看着身穿明显大两号志愿者马甲的张天喻,男子顿时不好意思起来。他赶紧打开垃圾袋,一边将混淆于其中的纸巾投入干垃圾桶中,一边阻拦着准备帮忙的张天喻,说:“小朋友别动了,里面脏,叔叔自己来就行。”

看到这一幕,蔡炜书记说:“暑假到了,各街镇的小小志愿者队伍活跃起来。他们起到的效果非常好,譬如有的居民不太买成年志愿者的账,但看到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总能自觉配合垃圾分类。”蔡炜还告诉记者,其实这些孩子们的暑假都安排得非常充实,兴趣班、学习班、体育班等等应有尽有,也就是下课时间刚好契合定时投放时段,才安排孩子们来厢房边值守。例如张天喻小朋友,就是小圈子里知名的“网球王子”,过两天他还要向居委请假,跟爸爸去外地参加一届少儿网球杯赛。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还遇到一名兼具中日两国血统的饭岛溱小志愿者。小男孩悄悄告诉记者,其实日本的垃圾分类还要复杂,例如要做到餐盒归餐盒,瓶子归瓶子等等。因此在上海做垃圾分类志愿者,对自己而言并没啥难度。但小溱还是对此感到骄傲,表示要把自己的表现汇报给在日本的家人。

此外,在宝山区杨行镇世华佳苑小区采访时,梅林居委会党支书严秀琴还告诉记者一件趣事:“我们自己都想不到,小区的小小志愿者们,竟然能从湿垃圾袋里看到几根牙签,还让居民‘乖乖’将其剔除。”

邻里监督  动迁老伯每天车程3小时当志愿者

在居民自治推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有一种力量尤为感人,那就是根植于居民对本乡本土最朴实的爱,那就是志愿者。

去年10月,原居黄浦区小东门街道的75岁黄建明老人喜获动迁,离开了他自幼长大的多稼居委会。

在住进新房前,老黄暂居徐汇长桥至今。每天倒两趟公交车,单程1个半小时车程,就是如今老黄与多稼故里的距离。

但老黄还是坚持“常回家看看”。黄浦创建全国卫生文明城区,他积极参与志愿者队伍,与10名动迁到四面八方的老邻居、老伙伴们聚到一起,捡捡烟屁股,做点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今年4月起,老黄和老伙计们又加入了垃圾分类志愿者的行列。他们或值守于油车码头街,或值守于居委会门前等临时投放点,协助引导尚未迁走的10户老邻居、或是新开楼盘的居民们前来分类投放垃圾。

老黄上了年纪。开始时,他对于生活垃圾四分法比年轻人更一头雾水,用他的话说:“一遍遍啃图例,跟朋友们反复讨论、背诵,才渐渐熟练掌握。”

作为在社区里住了75年的“老资格”,老黄的面子很少有人不认。对此他也很自豪,因为大多数本不情愿好好分垃圾的老邻居、年轻人,看到自己当了志愿者,都会转而配合。当然也有少数居民对老黄态度不好的,但老黄也总是笑嘻嘻地予以应对,从不与人争论,让对方很快也不好意思起来。

由于要契合每天早晚各两小时的定时投放,老黄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出门,晚上则10点以后才能到家。在定时投放之外的时间,老黄会在老邻居家串串门,或者在居委会活动、休息,仿佛从未离开这个住了75年的地方。

“天天这样早出晚归,您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周末也要来吗?”面对年轻人提出的这类问题,老黄笑着反问:“居民周末就不倒垃圾了吗?不要小看我们老年人,我们习惯早起早睡,早上还要晨跑锻炼。现在我把时间花在路上,同样视为一种锻炼方式。而且每次回来,我都能和老邻居、老伙伴们一起聚聚,这种多年的邻里情感,可能年轻人已经很难理解了。”

老黄说:“动迁前,我就喜欢在黄浦滨江晨跑。现在的滨江开发得老漂亮了,与早年完全两样。”他觉得,垃圾分类也好,创建卫生文明城区也好,都让自己的家园变得更美丽、更洁净了。他很欣慰,能以自己的志愿服务参与其中。

记者从小东门街道党工委获悉,为使老城厢区域与商品房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相均衡,街道把占配额80%的垃圾厢房管理员配备到老城厢区域。而对于那些不听劝阻、不配合分类工作的,街道则充分调动像黄建明老伯这样弄堂里热心阿姨、爷叔的邻里监督作用,鼓励居民之间对违法不按规定分类、乱扔垃圾行为“随手拍”,发动居民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坚决消除不按规定分类、乱扔垃圾乱象。

6月20日起,街道实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全覆盖,从开始的每天6-7桶湿垃圾,到7月1日的单日69桶,湿垃圾量逐渐上升,达到并超额完成街道的既定目标,分类效果明显。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多年封不掉的垃圾井今天封住了 2019-07-26 2 2019年07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