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王川
从推出遗嘱“两免”服务至今,已经走过了6年时间。据上海市公证协会最新统计,自2013年至今,全市各公证处共免费办理遗嘱公证2.2万余件,占所有遗嘱公证的35.28%。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公证,通过公证的方式减少日后的纠纷,近日,上海市公证协会组织媒体走进公证处,探索公证背后的故事。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六年来,上海公证行业免费公证遗嘱克服了“反复立遗嘱”“免费遗嘱排队时间长”“遗嘱公证风险大”等诸多困难。不过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失独老人也在增多,他们在办理公证遗嘱方面又遇到了“易被骗”“慈善捐赠难落地”等新的问题,亟待政府和社会共同解决。
耄耋老人忘记办理公证遗嘱党员公证员开放“绿色通道”
今年2月13日,是春节过后的第三个工作日,虹口公证处的公证人员一如既往地忙碌着。这时,一位耄耋老人如约来到公证处接待室。当他接过公证员递上来的公证书时,双手因激动不住地颤抖着,“太感谢了,感谢你们实实在在为我们老百姓着想,帮我了却了心愿。”老人言辞恳切地说。而公证员们却微笑着表示,这些都是自己该做的。
今年春节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一位老人坐着轮椅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公证处。接待人员了解到:老人曾预约办理免费遗嘱公证,但由于年事已高、记性不好,等到想起来时已经过了一周,老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让家人推着他到公证处寻求帮助。当得知错过办理时间需要重新预约的规定后,老人显得非常失望。
正当老人一家准备离开公证处时,虹口公证处党支部书记祝维君正好路过,并询问了老人的具体情况。
祝维君知道,重新预约办理虽然符合流程规定,但马上就要过年了,天气寒冷,对于一位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来说,如果让他失望而回,这个年肯定会在遗憾中度过。于是祝维君告诉老人:“您放心,今天一定帮您把公证办好,让您安心过大年。”
随后祝维君放下了手头工作,走进接待室亲自为老人办理免费遗嘱公证。经过耐心细致的询问,一个多小时后,办妥公证手续的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高高兴兴地离开了虹口公证处。
其实像这样党员主动跨前为老人办理免费公证遗嘱情况,时常在本市的各大公证处上演着。
设置专人、专窗
为免费公证遗嘱奉献公益力量
在杨浦公证处,记者注意到公证处的设置与医院的就医流程类似,有咨询台、挂号窗口、公证办理室等。在这里,几乎每天都能接待几位高龄老人,他们或来咨询,或预约办理公证遗嘱,或根据前期的预约直接来办理公证业务。
为了更好地保护老人们的隐私、给老人提供便捷服务,杨浦公证处还专门设置遗嘱公证室,为老人办理公证业务。
“其实遗嘱公证室的设置与其他公证室基本相同,不过都是单独叫号,这样也方便公证员做更专业、贴心的服务。”杨浦公证处公证员陈峥告诉记者。
现在杨浦公证处共开设了三个专门窗口,并安排专人来办理老人的遗嘱公证业务。这三个专门窗口中,两个是公证办理室,一个则是预约登记室。
专门窗口和专门人员设置以后,公证遗嘱的办理速度大大加快。原先需要排队几个月的公证遗嘱,基本都能在一个月内办理完毕。当然这也离不开公证员们的无私付出和加班加点。
“遇到忙的时候,尤其是10月份,遗嘱公证的预约量大幅增加,为了避免让老人久等,我们一般会加班加点为老人们办理遗嘱公证业务。”陈峥说。
原来早在2013年时,上海市公证行业就开展了“为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和遗嘱保管”公益服务月活动。“两免”活动一经推出,即在全市乃至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前来咨询预约办理免费遗嘱公证的老人络绎不绝。到了2015年公证服务月期间,市公证协会决定把“两免”公益服务活动、“绿色通道”、失独家庭办理相关公证事项等活动办成行业常态化公益服务项目。
自此之后,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保管的“两免”公益服务月活动进入常态化,不受时间限制。
免费公证遗嘱本属公益项目个别老人反复办理带来“风险”
根据国家发布的数据显示,上海是中国内地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截至2017年末,上海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483.6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3.2%。上海市民政部门公布信息称,截至2018年9月30日,上海百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81人,比上一年同期增加246人。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给免费遗嘱公证带来了许多挑战,但各公证处表示,免费遗嘱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好,让老百姓真切地体会到“公证就在身边,与公证同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免费公证遗嘱在所有公证业务中,“风险”最大。一些风险来自程序上的合规合法,另一些风险则主要来自当事人一方。
“有了智慧公证之后,其实程序上的合规合法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地解决。”杨浦公证处副主任蔡煜说,智慧公证可以实现实时录音录像,通过这些视听化设备可以还原遗嘱办理人的真实意愿表达。
而更多的风险其实来自遗嘱办理的当事人一方,据了解,不少老人办理公证遗嘱,主要是为了解决身后的财产分割问题。“部分老人怕财产继承人之间有想法,所以会背着他们自己前往公证处做遗嘱公证。”徐汇公证处公证员陈慧哲告诉记者,现实中这样的老人并不少,本来他们是出于“好心”,但是一旦被子女等继承人获悉后,也容易因“财产分配不均”引发家庭内部矛盾。
家庭矛盾产生后,遗嘱很可能会被再次推翻,并且反复办理遗嘱公证。同时,有些老人因为记忆力下降和个人意志不坚定,也会时常推翻之前所立的遗嘱。就这样,几乎每个公证员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的遗嘱甚至会被推翻四五次之多,不仅浪费了国家的司法公证资源,而且给公益项目带来了许多困扰。
为了减少反复遗嘱公证,提升遗嘱公证的严肃性,不同的公证处采取了不同的举措,如徐汇公证处就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前来公证处办理遗嘱公证免费,但是撤销却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杨浦公证处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在一个自然年度内首次办理遗嘱公证免费,如果撤销,则后续只能收费办理。
经过上述举措的实施,老人办理遗嘱公证的认真程度和严谨性果然大幅增加,同时也减轻了公证部门因反复办理公证遗嘱带来的业务压力和风险压力。
空巢、失独老人增多
立遗嘱慈善捐赠“不顺畅”
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有时候也容易被不法分子“钻空子”。
蔡煜就曾遇到过这样一起公证遗嘱案例。“一位60多岁的阿姨来公证处办理公证业务,要把自己的房子,赠送给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蔡煜说,当时公证员询问了这位阿姨与小伙子的关系,并提示赠送房产的后续风险。
该阿姨告诉公证员,自己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平时也少有往来。而这名小伙子则是家附近的一名保健品销售员,看到自己一个人少有子女关心,于是隔三差五送水果、点心来看望自己、嘘寒问暖。一来二去,阿姨就感觉这名小伙子比自己的子女都要孝顺,与其将房子留给自己的子女还不如送给这名小伙子。于是在小伙子的建议下,阿姨来到公证处办理“赠送”公证业务。
了解情况后,公证员建议阿姨要三思行事,最好跟自己的子女先行沟通,不想却换来了阿姨的一顿臭骂。但是一个月内,蔡煜等公证员耐心劝说了阿姨两次后,阿姨终于同意将立马“赠送”,变为立遗嘱赠送。
令公证员没想到的是,一年后,阿姨主动来到公证处撤销了当时的公证遗嘱,并对公证员表示了感谢。原来改立遗嘱后,那位昔日的“热心”小伙子就不再上门关怀了。阿姨这才明白小伙子只是“虚情假意”。
此外,社会上还有一群特殊群体——失独老人。面对无人可继承家产的情况,一些失独老人愿意将财产捐献给社会。但是这种公益捐献,却随着老人的过世,存在着谁来落地操作的现实难题。
蔡煜告诉记者,他之前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时一名市级劳模来到公证处要求办理公证遗嘱,但他一辈子未婚,也无子女,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已经过世。因此,老人在遗嘱中声明过世后将自己房产的一部分份额捐赠给慈善机构,其余份额分赠其他六位亲属、单位同事。没想到老人过世后,老人的这些遗嘱受益人却“闹”了起来,因为老人的房产只有一处,很难分割成“六加一”(慈善机构占一份)。经过公证处长达三四年的调解,最后才决定房产归其中一人所有,由该人拿出现金给其他遗嘱受益人。
“最后,慈善机构的那份份额,还是我来替老人捐赠出去的。”蔡煜说,希望国家对遗嘱捐赠的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并加以完善解决,让遗嘱慈善捐赠更加顺畅。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