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今年将迎来大修,有望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然而近些年来,连续发生的一系列恶性案件,暴露出《未成年人保护法》本身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后不能“一判了之”,也不能“一放了之”,如何让他们在受到惩罚的同时,认清自己的错误,得到教育矫治不再在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重蹈覆辙才是最重要的。但从上海市宝山监狱的以下这个故事来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犯罪时他还不满17周岁
1996年出生的张河(化名)犯罪时离年满17周岁还有6个月。2015年,宝山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民警第一次见到张河的时候,他还没满20岁。不过,当时的张河已经有着较为明显的言行异常,而且情绪不稳定。当监狱民警带张河前往心理咨询的时候,他很抗拒,不是不愿意回答咨询师的问题,就是消极地用“不知道”敷衍。
察觉到张河的压抑情绪后,咨询师安排他到宣泄室,希望他可以通过捶打假人的方式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然而,在此过程中,张河竟然因为用力过猛导致手背擦伤。这个年轻人情绪极端、过分压抑的表现让咨询师将他画上了“重点”。
翻看档案,咨询师发现张河是从老家来上海打工的时候走上歧途的。因为抢劫,并造成了恶劣的后果,张河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是什么让一个孩子走上犯罪道路?他对自己的行为后悔吗?他的父母怎么会让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独自一人来上海?
这些问号在咨询师脑海中盘桓,他觉得张河的心理状态并不好,他的犯罪以及当下的消极表现可能与这些问题有关。还不待咨询师解开疑问,埋在张河心中的那颗“炸弹”就爆炸了。
2016年初,张河总是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他向监狱民警表示自己时常感到胸闷、透不过气,还会有手脚发麻、控制不住自己。“我是得了什么病吗?”张河疑惑。
民警很快带张河到监狱总医院进行了全面检查,但医生告知,张河的身体没有异样。对此,张河并不相信,还无理取闹地要求留院观察。因为严重的违纪行为,张河被严管一个月。
虽然张河被严管,但民警觉得他之前表现出的身体不适症状不像是假的。如果不是身体上的病因,还会是什么让他频繁感到“快死了”,还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地大吼大叫?根据工作经验以及张河转入监狱时做的心理健康测试,民警怀疑张河的心生病了。
果然,经精神卫生中心鉴定,张河之前出现的症状都是急性惊恐发作,需要药物治疗。
拒绝吃药因为听说“会变傻”
明确病情后,张河开始服用药物。然而,药物的副作用让张河总是觉得头晕、想睡觉。他也不知道从哪听说“药吃多了会变成傻子”,于是拒绝再服用药物,即使民警劝说也没有用。无奈之下,在征得张河同意的基础上,民警带张河再次来到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希望咨询师的开导及辅助心理治疗能改变张河的固执想法,缓解他的心理异状。
咨询师终于有机会尝试找到张河为何会在如此年少时就走上犯罪道路的答案。
面对咨询师,张河起初是警惕和防备的,对于咨询师关于案件的提问他总是以“记性不好,不记得了”敷衍而过,而关于家人的事,张河也是简短地三言两语带过。就连咨询师倒给张河的茶水,他也没有喝过一口。
直到张河在不久后的亲情会见中见到自己的父母,他的心门才打开了“一条缝”。后续心理咨询中,他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回答了几个有关童年和家庭的问题。
张河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过得并不幸福,从他有记忆以来就天天听父母吵架,吵架的导火索始终都是“没钱”。在旁人的闲言碎语中,长大一点的张河得知母亲不是自愿嫁给父亲的,而是被人从边远地区拐骗至此卖给父亲。张河记得,因为母亲是外乡人,总被其他人看不起,还被打伤过。而父亲也没有保护母亲,反而有时候也会打母亲。
“我后来就一直锻炼身体,想让自己强壮起来好保护母亲。”张河觉得自己长大后,父亲就不怎么打母亲了,可能因为觉得打不过他。张河告诉咨询师,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在他的印象里,父亲话很少,总是动不动就打年幼的他,而这些暴力没什么特别理由。因为太穷,父亲喝不起酒,打他的原因有时仅仅就是心情不好而已。
母亲也打过张河,但张河解释,母亲打他是因为他做错事。打过之后,母亲总会跟他讲道理,所以他从未记恨过母亲,觉得母亲温柔、耐心、脾气好,是家里重要的人,他想要保护的人,以后的妻子也要是像母亲这样的人。
父母争吵成绩太差他只想逃离
因为条件有限,张河直到快9岁才上小学。年龄和家庭条件的差距让张河在学校时总感到浑身不自在,还有点自卑,虽然小学时成绩还不错,但到了初中,心思不在学习上的张河越发听不懂上课的内容。上课时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下课后同学们也不愿意和张河玩,渐渐地,张河被“边缘化”了。
学习学不进去,家里父母整天争吵,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张河只想逃离,早点自力更生。
张河以为父母从不在意他的学习,但从他的讲述中,咨询师发现了一个细节,张河念的初中离家很远,来回要约一个小时,每天张河都要骑电瓶车上下学。按照张河的说法,家里很穷,父母平时都用不到电瓶车。经过咨询师引导,张河才发现,这辆电瓶车其实就是父母特意为他方便上下学而买的。
父母对张河寄予的期望,张河当时并未发现,而是自暴自弃地放弃了好好学习的机会,选择打工。父母默许了张河的决定,为他联系了在上海的亲戚。他们也不曾想到,过早地将缺爱的孩子推向社会会改变他的人生道路……
年龄和能力的限制让张河到上海后只能打打零工,根本没办法实现他“赚很多很多钱”的梦想。相反地,张河结识了一些经历复杂、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的人,张河在他们的影响下“变了色”。张河说自己之所以会想到抢劫那些做皮肉生意的女子,就是从一同打工的人那里听来的。
与家人“失联”还终止咨询
根据档案资料显示,2013年初,张河抱着抢劫的想法经朋友介绍来到了一家“小店”,被害人周某接待了张河。一番温存后,周某向张河讨要嫖资,但张河以要“包夜”为理由骗周某关了手机。随后从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拿出哑铃杆,威胁周某交出身边钱财,被拒绝后,张河暴力相向……
让人意外的是,张河离开现场后没有想方设法潜逃,而是在附近找了份工作打工。在接受心理咨询中,他告诉咨询师,自己离开案发地时太慌乱,忘记带走行李,亲戚的联系方式也在行李里,所以只好先找个地方生活。而且他也没有想到警察会那么快找到他。
其实张河之所以会选择失足妇女为抢劫目标,就是听说她们的生意见不得光,胆子小,遇到事也不敢报警。那他还为何要至周某于死地?
咨询师分析,被害人周某的年纪比张河大很多,在张河看来她与母亲是同龄人,与这个年龄的人发生关系让他有极大的羞耻感,抢劫遭拒、计划出现变化都让张河的精神高度紧张,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张河也承认觉得“很丢人”,还与周某争吵起来,在行凶的时候脑中很乱。但当咨询师希望他能回答更详细的问题时,张河还是用“脑子不好,有很多事情记不清了”作为借口。张河这种不愿正视自己所作所为的逃避心态让咨询师担心。
此外,张河在咨询中还流露出对金钱的渴求、对未来的悲观,这都与他童年时“穷怕了”有关。而让咨询师更担心的是,张河自从第一次亲情接见后就再也没有与家人见过面,连一个电话、一封信也没有。“家里太穷了,来看我是要钱的,电话和信也不知道说什么,联系了还提醒他们家里出了个坐牢的人。算了吧,不联系了。”张河这样解释与家人的“失联”。
在咨询师的多次引导下,张河明白服用药物治疗不会让他“变成傻子”,医生也根据张河的情况为他更换了药物,感觉副作用不那么明显的张河已经重新接受药物治疗,但咨询师认为张河的情况还要配合接受心理咨询。可惜的是,张河不愿意继续接受心理咨询,理由是通过吃药已经缓解了不适症状。
评估张河的状态后,咨询师知道此时再强行继续心理咨询也无法取得效果,只能同意终止咨询。等待时机成熟时,再尝试重新为张河的心治疗。
记者手记>>>
为张河进行心理咨询的民警告诉记者,心理异常的年轻服刑人员往往会在咨询过程中暴露出比较严重的养育问题,这样的个案为数不少。而且他们的心理问题产生时间较早,情况比较棘手,很难进行短平快的治疗。而目前仍有不少人对心理治疗存在误解,认为只要有药物控制不适症状就可以,不需要长期进行心理咨询,这其实对心理矫治非常不利。
就如上述个案中,张河的压抑机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损坏,如果不能有效进行心理矫治,他在刑满释放后有一定概率再次犯罪。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就如张河,从他的讲述中记者看到的是一个生活在“困境”中的孩子,虽父母双全,但也深陷泥潭。张河的母亲本身就是个受害者,尽管努力给孩子关爱,可还是抵抗不住现实的残酷、丈夫的暴力。张河在学校不至于被欺凌,可也一定过得不好。所谓“未成年人保护”在张河成长的环境,可能“不值一提”,能赚大钱、把日子过好才是“第一要义”。
虽说已经认罪服法,但是张河对自己的行为到底有多少认识?对法律有多少敬畏之心?他的刑期还有很久,之前没人教他的,或许在监狱他有机会重新学习。
然而,监狱毕竟不是学校,与其在悲剧发生后再教育,不如将防线放在前头。避免更多的“张河”出现,可能还要增强对监护人的责任追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明确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机构,集合全社会之力保护我们的未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