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昨天上午,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邓建平走进2019“夏令热线”接听市民来电。记者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湿垃圾分出量已达到8200吨/日,较2017年增长130%,而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17000吨/日左右,比2017年降低了约16%。下阶段,本市将有温度地推进“定时定点”投放,完善长效机制,加快建设末端资源化利用设施。
邓建平表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个月以来,社会宣传氛围日益浓厚、全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民参与热情高涨。目前,全市已完成1.7万个分类投放点改造和4万余只道路废物箱标识的更新。全市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1088辆、干垃圾车3197辆、有害垃圾车80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154辆,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8778个、中转站138个、集散场8个。
尽管垃圾分类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单位生活垃圾分类不如居住区推进效果好,居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还需更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还需完善,末端资源化利用设施尚需加快建设。邓建平透露,下阶段垃圾分类将注重发挥市分减联办成员单位协同作用,加强对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的检查,发动市卫健委、市机管局、市交通委、市教委等对党政机关、医院、交通枢纽、学校等场所开展检查,将“管行业也管垃圾分类”落到实处。此外,要支持市城管执法、市市场监管等部门持续长效执法。
针对如何有温度地推进“定时定点”投放,邓建平表示,“要按照‘定点要坚持逐步推行,定时要灵活,撤桶要鼓励,破袋要引导’思路推进。建议有条件的小区设午时投放点,大力推广破袋神器。”
邓建平表示,下一步还将持续开展好志愿者值守和巡查管理工作,联合房产中介、家政管理行业协会加强对流动人员、保姆等的宣传。同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社会动员优势,指导行业协会制定自律规约,扩大垃圾分类志愿者、社会监督员队伍规模。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海绿化市容行业将对标“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标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绿化造林等民生工程的开展,努力解决市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街心花园建设方面,至2018年底,全市已建成街心花园91个,到“十三五”末,全市街心花园总数将达到150个以上。上海还将力争到2020年底,以生态宜居为目标的城乡生态网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系统化、功能化、精细化的生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到明年底,力争使上海的森林覆盖率达到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按常住人口统计)达到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
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到2022年,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