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走近人大

“扶持实体经济,释放企业活力”专题调研传信号——

“实体经济50条”,30条取得初步成效

本文字数:1640

“上海品牌”正在重新焕发青春 资料照片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也是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上海发布了《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提出50项具体举措。2年过去了,“实体经济50条”取得了哪些成效,对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日前,部分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赴张江高新技术园区科创企业,开展“扶持实体经济,释放企业活力”专题调研活动。记者了解到,目前50条政策中,30条已取得初步成效,20条正在推进。

优化营商环境:

首先优化制度精准供给

为了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本市首先优化制度精准供给。

目前,本市已经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工业强基、绿色发展等十多个细分领域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实施办法及配套的专项支持实施细则等,提高政策供给精准度。例如,本市在集成电路领域,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全力打造国内顶尖、国际一流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支持中芯国际、华虹、中微、上微等骨干企业培育壮大。在人工智能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工程项目建设,支持深迪半导体等人工智能企业重大启动建设。在徐汇滨江、浦东张江、闵行马桥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为企业降税减负也是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据悉,本市全面贯彻国家各项减税工作,降低增值税税率并扩大进项税抵扣范围;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地方权限内的有关税费政策降到法定税率的最低水平。

本市还发挥全市服务企业联席会议作用,线上做深市企业服务云,线下做强市企业服务中心,兜底解决企业诉求。

突出精准培育:

53家企业获“上海品牌”认证

光明牛奶、红双喜乒乓拍、英雄金笔……这些老品牌随着“上海品牌”的认证,重新焕发青春。目前,53家“上海制造”企业获首批“上海品牌”认证,占总数七成以上。

在“实体经济50条”实施过程中,上海聚焦“四名六创”,2018年共推动38项高端智能首台装备、12项软件首版次、13项新材料首批次实现国内外突破。上汽集团、中国宝武、绿地控股、浦发银行等7家上海企业入围2019年世界500强。

本市已滚动培育了“专精特新”企业2103家,专注细分市场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的企业近40%,其中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186家。推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软件等重点领域68件创新产品列入推荐目录,涌现联想昭阳CF03、联影医疗磁共振成像系统(uMR 770)等一批首创和重大创新成果。

通过推进“实体经济50条”,本市鼓励制造业转型升级,目前实施智能化等“六化”改造示范项目264项,技改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4%。同时,推动20家智能车间/工厂试点建设,3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进入第一批国家推荐目录。

打造产业优势:

共建集群长三角智慧长三角

本市综合改革方案已获得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电气环保等9家全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企业制定并实施改革方案。完成上海纺织与东方国际集团、光明食品集团与水产集团等联合重组。上海电气完成管理体制调整,实现整体上市。

下一步,本市还将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共建集群长三角和智慧长三角,着力优化长三角地区产业、创新等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聚焦发展数字经济、集群经济,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同时,上海全力支持科创板上市并试点注册制,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重点领域,吸引培育本土更多科创企业发展壮大。

参加调研活动的代表,还就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以及政府部门如何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进行深入交流。代表们提出,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的政策,但是企业反映获得感仍然不够,原因需要进一步分析。代表们还反映《外商投资法》出台以来,企业呼吁尽快出台实施细则,推动外资企业在上海落户。此外,如何给企业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司法环境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走近人大 A08 “实体经济50条”,30条取得初步成效 2019-08-07 2 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