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妹妹去世自责不已 社交障碍只想逃避

“祸因”,在他童年时就已埋下

本文字数:3876

资料照片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吴翌鎏

晓佟(化名)正值而立之年,有着大学本科学历的他本该为工作事业忙碌打拼,为拥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而努力。可惜的是,晓佟如今身在大墙之中,曾有过的抱负和理想都已飘渺远去,他因为深重的负罪感找不到活下去的动力。

无论过去还是服刑,与他人发生矛盾后,晓佟从不解释与沟通,他觉得无论怎么说,对方都会用恶毒的言语咒骂他。逃避是他唯一的解决方式。

晓佟有着严重的社交障碍,他的犯罪多少与此有关。而这一切“祸因”竟在他童年时就已埋下了……

别人都觉得他是个“怪人”

2017年,刚到上海市新收犯监狱服刑时,晓佟身上是带着伤疤的。那是他犯罪时留下的。因为追求心仪的女孩不成,晓佟由爱生恨,想报复对方。当他侵入女孩家后,女孩并不在。就在晓佟失望至极的时候,女孩家的保姆发现了他。不知如何是好、万念俱灰的晓佟企图用放火、跳楼等各种极端方式当场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他并未如愿。

晓佟经救治后保住了性命,也因为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6个月。

新收犯监狱的民警每年都会见到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因各种理由犯罪入狱的服刑人员,晓佟只是又一名让他们惋惜的年轻人。在晓佟的主管民警看来,晓佟很聪明、善于观察,对监狱的纪律规定掌握得很快,民警觉得只要他真心悔改,接受教育,几年后还是可以重新拥有正常的生活。可是,渐渐地,民警发现了晓佟不对劲的地方。

人与人朝夕相处,难免会因生活习惯或误会等产生矛盾,在监狱的服刑人员也不例外。发生纠纷,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心平气和地沟通、解释、道歉,如果实在无法平息,则可通过监狱民警“调停”。可是晓佟从来不做这些,一旦与他人发生龃龉,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逃开”,用回避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

平时,晓佟也很少和其他服刑人员交流,尽管这样的服刑人员也有,但他们大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看书、练书法,专注着自己的爱好。可晓佟不一样,他经常发呆,难得和其他人交流,说的也是“从五楼跳下是什么感觉”等令人生疑且不寒而栗的话题。久而久之,晓佟被视为“怪人”,没什么人愿意主动与晓佟说话。

晓佟的这些表现,民警都看在眼里。去年上半年,民警还发现晓佟偷偷摸摸藏起了一些坚硬之物,似有轻生的念头。与晓佟沟通后,晓佟向主管民警承认自己的确不想活了,也有过不少一了百了的计划,只是都没有实施。

看着晓佟的状态,民警有点担心他的心理状况。由于适应不了身份落差而出现心理症状的服刑人员不少,而根据晓佟的情况,他的犯罪似乎也与心理问题有关。民警建议晓佟可以与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咨询师聊聊,晓佟接受了。

从“忍气吞声”到拔拳相向

和其他服刑人员一样,服刑之初晓佟就做过一次心理测评,通过心理测量和其他资料分析,咨询师认为晓佟存在社交障碍,同时有偏执型人格倾向和抑郁症倾向。不过,从测试结果看,晓佟还没有严重到“生病”的地步,他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想要逃离现实世界呢?

“服刑后,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失败。前几天是我妹妹的忌日,我梦到她了,她告诉我不要懦弱,让我跟她走……”晓佟在咨询中说。

“你已经有具体的计划和打算了,为什么没有实施?”咨询师问。

“我想到队长他们对我很好,如果我真的这么做了,他们要担责任,我就暂时放弃这个念头了,但是内心很纠结和痛苦。”晓佟坦陈。

能站在他人角度考虑,分析事情发生的后果,咨询师欣慰晓佟并没有完全失去理智,但正如晓佟自己所说,一时的放弃不代表他不会再冒出轻生的念头。

死者已逝,生者应该更好地生活。咨询师在晓佟的语气中听到了他对妹妹巨大的亏欠感,妹妹到底发生了什么?她的去世与晓佟又有什么关系?

随着几次循序渐进的咨询,晓佟的防御、戒备心逐渐降低,咨询师终于从他的讲述中梳理出了他的成长轨迹。

晓佟的童年让人唏嘘,他是一个孤儿,一直在福利院生活,直到6岁那年被领养。领养晓佟的夫妇家庭条件很不错,养母多才多艺,是一位钢琴教师,养父则是一家金融机构的领导。此外,养父母还有个女儿,比晓佟年纪小一些。对一双儿女,养父母几乎一视同仁,充满期待。这让年幼的晓佟感到温暖,同时也倍感压力。

在晓佟的印象里,养父母对他和妹妹的学习生活各方面要求都很严格,晓佟有点怕他们。尤其是养父,晓佟和妹妹做错事,养父会打骂他们。

或许是在福利院生活的经历,或许是怕失去好不容易有的家,晓佟本就内向的性格愈发强烈,即使有话想对养父母说也尽量选择沉默,与家人保持“安全距离”,只有和妹妹说得上话。

与亲近之人这般隔阂,晓佟更加无法适应与其他人的交往。小学时,面对其他小朋友的“欺负”,晓佟总是忍气吞声。而晓佟的养父知道此事后,并没有发现这是晓佟社交方面的问题,而是以为孩子太软弱,要他懂得反抗。晓佟的养父是武术爱好者,家里本就有锻炼身体用的沙袋等物品,从那以后养父就带着晓佟一起练习武术,希望孩子能强大起来。

晓佟的身体的确得到了锻炼,可他的“软弱”并不是因为身体。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尴尬。小学四五年级,晓佟的确不再受人欺负了,因为一旦有人“惹”他,他就用拳头反击,哪怕一些很小的摩擦与意见不合,最后都以肢体冲突告终。晓佟也由此成了老师眼中的暴力“坏学生”。

妹妹因病去世成了他的枷锁

到了中学阶段,晓佟与同学间的暴力冲突有所减少,因为他有了喜欢的女生,希望给对方留个好印象。不过,晓佟依旧没有尝试在人际交往方面做出改变,他一直没有交心的朋友。用拳头解决问题,还是晓佟当时的“宗旨”,以至于当他的足球被老师没收后,他竟然闯入老师办公室擅自拿走足球,还殴打阻拦他的老师。晓佟因为这件事被学校开除了。

在家人的安排下,晓佟转到另一所学校就读。然而,晓佟觉得自己很委屈,后来又将大部分精力用在打球与画画中,这些兴趣爱好在家人看来是玩物丧志,晓佟与他们为此争吵过很多次。再后来,在养父母的默许下,晓佟搬出去独自居住了。

尽管与父母为兴趣爱好争吵,晓佟还是考上了大学。只是,晓佟依旧和以前一样,从未真正融入过班级。大学期间,晓佟大部分时间都不住寝室。

有一次寝室里的东西少了,经常在外独住不太与同学交流的晓佟成了室友们的怀疑对象。晓佟感受到他们的怀疑,但他没有解释,“我很生气很委屈,可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索性不说了”,这种不沟通又不承认的态度让室友很不满,对方动起手来。最后这件事不了了之,但晓佟从此与室友结下了梁子,寝室几乎没法住了。

晓佟从此躲进了自己的小世界,逃避一切可能的社交,也由此影响了正常学业。

而对妹妹的愧疚也源于大学期间。

晓佟说到妹妹时,感情很复杂。他告诉咨询师,妹妹和他一样性格比较内向,因为妹妹学习比较差,养父母总是让她多向晓佟学习。晓佟有时候也会心疼妹妹,觉得如果没有自己“做榜样”,妹妹或许会过得轻松一些。尽管兄妹二人在一起也会争吵,但是妹妹对晓佟来说是很重要的,他总想着要保护妹妹,“我没能护她到最后……”

大二时,晓佟的妹妹患上了红斑狼疮,妹妹很害怕,她不敢告诉父母,只把这件事告诉了晓佟。晓佟不知道病的严重性,也没有告诉父母。不料妹妹的病情突然恶化,最终去世。晓佟一直觉得是自己耽误了妹妹的病情,害了妹妹。这份自责的情绪延续至今,“有时候我觉得我应该替妹妹活下去,可有时候又觉得我害了她,没有资格活下去……”

晓佟带着对妹妹的愧疚走上了社会。因为人际交往能力太差,晓佟尝试了多份工作都以失败告终。也是从那时开始,一旦与别人发生矛盾,晓佟都会“听到”别人对他的恶言恶语,他变得更加不敢面对。然而,事实上那些只是他的幻想。

工作不顺利、难以融入社会、充满自责与自卑,还要面对养父母的失望,年轻的晓佟企图自杀过几次,都未遂。

他曾恨所有自顾自的“别人”

晓佟曾在周记中写出自己的心声:“现在的我既不以负能量为生,又适应不了正能量的生活,想终结自己的声音在脑海中像个漩涡一样。我不是个爱瞎胡闹的人,我是想努力做些什么,证明我没失败得那么彻底。只是越努力,脑海中折磨我的声音就越强大。可我又看起来那么正常,没人觉得我需要帮助。但人入了社会,就算我需要帮助,也没人会帮我,生活如此艰辛,能自己好好活着就不容易了。所以我也‘恨’别人,大家都只是自顾自的。”

其实晓佟不把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说出来,别人,尤其是他的养父母又怎么知道他发生了什么?当然,晓佟或许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把那些深埋在心底的想法倾吐出来,会有人帮他。

从晓佟的倾诉中,咨询师分析,多年以来,晓佟一直不能承受妹妹离开的痛苦,这种痛苦转化成自责,成为枷锁。咨询师决定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法,让晓佟明白虽然妹妹早逝是不幸的,但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规律。同时通过精神分析、“空椅子”技术等治疗方法,使晓佟与妹妹“对话”,了解到妹妹是怀着对他的美好期待而去世的,他不应该背负妹妹不幸的枷锁,反而更应该努力开拓自己的人生。

至于晓佟的社交障碍,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关系。晓佟的家庭教育方式让他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明显存在短板,他受此困扰却得不到正确的教导。大学期间受冤枉的经历让他更加害怕直面矛盾,形成逃避的习惯。这些年来,晓佟习惯于此,没有了解决人际矛盾的勇气。

咨询师将这一切都分析给晓佟听,鼓励他迈出尝试的第一步。

“万一尝试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呢?”晓佟还有点担心。

“那就求助民警,有他们作为后盾,问题只会向好发展。我相信你。”咨询师鼓励。

晓佟毕竟还年轻,也有想改变的意愿。经过几次尝试,晓佟似乎没有那么“怪”了,与其他服刑人员的关系有所缓和,他甚至主动报名参加了监狱的歌会表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晓佟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服刑中的每一天,都可能有新的故事发生,只希望故事最后能以完满收尾。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 “祸因”,在他童年时就已埋下 2019-08-09 2 2019年08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