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川 通讯员 翟珺
本报讯 日前,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运用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简称“206系统”)开庭审理了一起故意杀人案。庭审中,“206系统”的证据链审查判断功能成为新亮点,其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梳理形成了初步证据链条,为庭审提供了有力支撑。
公诉机关指控,2018年6月18日13时30分许,本案被告人李某因琐事与被害人姚某发生口角,李某随后至附近菜市场偷得菜刀一把,后持菜刀向被害人姚某头颈部、左肩背部猛砍数刀后逃逸。当日16时许,公安人员将李某抓获,并查获菜刀一把。2018年6月19日,姚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李某作案的过程不仅有现场目击证人,还被监控录像拍了个正着,属于现场目击型命案。对于这类案件,“206系统”拥有一套“7环13段”的证据模型。
法庭调查环节,随着公诉人语音调取在案的笔录、监控录像、证人证言等各类证据,该证据模型内一个个模块相应“点亮”,这代表证据被系统自动归位到了模型中的对应位置。当公诉人出示完全部在案证据后,证据模型中相应的模块已经点亮,屏幕上显示出完整的证据链条,展示了案件从案件线索来源、被害人身份、被告人到案经过、犯罪事实等全面情况,相关证明事项和证明程度一目了然,清晰地呈现在法官、公诉人和辩护人三方面前。
据介绍,“206系统”此次升级的证据链审查判断功能,能够将案件证据材料与查证事项间建立关联关系,形成初步证据链条。这一功能大大减少了公诉人梳理证据的时间,也使整个庭审示证过程层次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法官可以根据证据链条的完整性情况,在庭审过程中快速对全案证据是否存在矛盾作出审查判断,不仅能有效节约司法资源,突出庭审重点,更真正实现了“诉讼证据质证在法庭”,提高了庭审的透明度、公信力和说服力。
庭审中,“206系统”还运用证据审查功能,实现笔录等言词证据与音视频资料的快速比对,发现了李某供述中存在的矛盾点。针对矛盾点,合议庭及时进行了追问,从而实现了“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强化了对证据的全面把关检验,提高庭审质效。
此外,“206系统”发现本案的扣押决定书等缺少见证人签名存在瑕疵,自动提示合议庭在庭审过程中予以重点关注。审判长随即要求公诉机关当庭对瑕疵作出说明,并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查明。
一个半小时的庭审中,“206系统”较以往响应更加及时、系统功能更加强大,标志着“206系统”在“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