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法治重点

社区规划师“魔杖”化“死角”为“网红”

代表建议勾勒社区规划师蓝图 本市将出台文件全市推广

本文字数:3109

一墙之隔的新旧小区 记者 夏天 摄

孩子们留在围墙上的彩绘

打破隔阂的睦邻门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夏天

在杨浦区五角场街道,一扇“睦邻门”的开启,让两个毗邻而居,却长期隔阂的小区,进入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而在不远的将来,部分小区围墙也将“转型”,被社区规划师们赋能为社区居民们的共享空间。

在长宁区,横跨苏州河的桥梁存在被遗忘的桥下“死角”,但在社区规划师的巧妙设计下,有望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去处。

据上海市规划资源局介绍,2018年以来,本市部分区开展了社区规划师制度探索,以此促进上海市2035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落实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要求,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落实街道规划参与权,增强市民公众参与和推进基层自治。下一步,上海将出台相关文件,将社区规划师工作在全市层面进行推广,切实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杨浦:“睦邻门”打开后,围墙也将变成共享空间

在地理上,杨浦区创智坊小区和国定路第一社区只有一墙之隔。但它们各为封闭型小区,原本相互间无直接通路。其中,创智坊小区是2006年建成的高档商品房社区,小区环境整洁优美,居民中以年轻白领居多,基础设施齐全,毗邻五角场繁华商圈,区位优势明显。而国定路第一社区,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基础服务设施陈旧老化,居民组成情况也参差不齐,较为复杂。

由于人群差异较为明显,两个小区虽地缘相邻,但基本不相往来。而体现在生活上,就给两个小区居民分别带来了不便。例如,创智坊小区各种娱乐休闲场所不断建设完成,特别是集学习、娱乐、休闲于一体“睦邻中心”,但这一切都与国定路第一社区居民无关,“可望而不可及”。

而对于创智坊小区居民而言,国定路第一社区则更“接地气”,从这里出发,非常便于买菜、出行、接送小孩等。而从创智坊的正门走,则只有被迫绕行。

打破两个小区的隔绝状态,是居民的共同愿望——五角场街道、居民区党组织逐渐从居民反馈中形成共识。于是,居委牵头召开由社区规划师、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等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百脑汇”议事堂。最终,多方达成了由国定一社区实施破墙开门的决议,确定了围墙破“门”的开门地点、开放时间、物业管理、周边保洁、安防设施安装、党员志愿者巡查安排等细节。这一打破隔阂的“门”,被命名为“睦邻门”。2019年3月,“睦邻门”正式打开通行。

据介绍,“睦邻门”的开启,非但没有给居民带来预想的困扰,还大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提高了生活品质。

社区规划师刘悦来表示,“睦邻门”开启不仅仅是空间“围墙”的打破,更重要的是“心墙”的打破,“在提案时,就有居民提出围墙需要有功能性的改造。设计师也认为,要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社区,从围墙变矮一点,再变少一点,最后消解成一道边界的过程,这就是‘自然降解’的消隐围墙理念。”

那么,什么是围墙的功能性改造?刘悦来表示,例如在围墙上增加多层次的种植区域,或是以围墙结合休憩座椅和遮阳挡雨的功能。此外,围墙还可“赋能”儿童游戏、投影、社区文化活动等等功能。

让人欣慰的消息也从更高层面传来。近日,2018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五角场街道《“睦邻门”破“心墙”》从110多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跻身十佳案例。

长宁:被遗忘的桥下空间,化“死角”为“网红”

无独有偶,在长宁区,年轻而富有创意的青年设计师也走进了社区微更新项目,让城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在范北铁路公房小区,居民渴望一片社区活动场所,青年设计师以空置建筑为圆心,充分吸纳居民建议,设计出了以铁路元素为主打的集会议、阅读、运动、休憩、集会等功能为一体的小区活动广场。目前,范北居民区“渡口乐家汇”项目正在准备报审。

苏州河的河滨目前在各方建设中十分时尚和亲民,但苏州河跨河有几座桥梁,桥下的空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设计师们从兴趣出发,利用个人时间,对桥下消极空间进行提升改造,为城市带来细节中的新意和温暖。而如今这个“糖苏河”桥下空间建设项目也即将实施,不久苏州河的桥洞又有望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为更好的为青年参与社区微更新工作提供专业指导,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在长宁区规划资源局的支持下,长宁区“社区规划师”导师团首批聘任名单公布。七位来自城市建设各领域的专家将在未来工作中为长宁全面推进社区更新、建设“国际精品城区”保驾护航,提供专业指导。

现在,长宁区各个街道(镇)成立了10个“青年设计师”社区工作室。“青年设计师”进社区第一期项目共有7个试点点位,其中已有6个更新点实施推进,分别代表“便民工程改造”“街区创意提升”“文化社区打造”“城市空间变身”等不同微更新的方向。而“青年设计师”进社区第二期新项目也已正式启动。

代表建议:

适时推广社区规划师制度

市人大代表高路指出,近年来,在社区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社区规划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高路也对社区规划的现状表示了担忧,高路表示目前而言,依靠街镇自身的力量,还不足以制定和实施高质量的社区规划,区区之间、街镇之间也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因此,高路建议市区两级规划部门加强对社区规划的指导和统筹,适时推广社区规划师制度,为社区层面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各项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高路表示社区规划师还应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在规划建筑、公共艺术、策划推广等方面的任职经历,和城乡社区更新的课题研究经验或实践经验),具备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态度,具备善于沟通、乐于奉献、公平公正的基本素质,具备在街镇、社区基层长期工作的意愿和时间保证。探索推进:

本市7个区已试点

社区规划师制度

据市规划局介绍,截至目前,已有杨浦区、浦东新区、徐汇区、普陀区、虹口区、静安区、长宁区7个区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区规划师制度并展开相关工作,各区该项工作开展的方式均有所不同,部分区全区各街道均配备了社区规划师,长宁区结合区内相关社会组织,以部分街道先行开展社区规划师试点工作。

在体制机制方面,杨浦、徐汇等区形成了社区规划师制度,明确了社区规划师职责权力、工作范围、工作保障等内容。部分区在机制上由专门的组织负责社区规划师工作,如杨浦区成立了社区规划师事务协调促进中心,发挥统筹管理作用,徐汇区则建立联席会议办公室,筹建徐汇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研究院承担具体工作。

在工作内容上,现阶段社区规划师以指导或开展各类微更新建设为主,目前正在逐步探索指导社区系统更新,通过制订社区整体规划,开展全面的资源问题梳理,制订三年五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社区更新。并在更新过程中协助街道参与规划编制和项目方案审核;协助街道培育社区组织,帮助市民了解规划,提高市民参与社区规划的能力;同时做好相关宣传培训工作。

在人员选聘方面,目前主要从规土部门、高等院校、设计单位等范围中进行推选,专业范围建议涵盖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等,由区相关部门聘任,明确任职时间和职责要求。下一步将加强社区规划师聘任的“在地性”,确保社区规划师可以更好地服务社区,同时加强相关考核评优,建立退出机制。

在协同保障方面,市规划、住建、生态等部门积极协作,通过社区规划师推进十五分钟生活圈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社区环境自治实践等工作,各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协同,明确相关工作要求,通过社区规划师更好地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下一步,在对全市已开展的社区规划师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市规划资源局将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社区规划师工作的定位与目的、人员组建与分工、工作职责和权利、工作保障等内容,鼓励各区根据区域特点和发展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动员多元主体参与该项工作,将社区规划师工作在全市层面进行推广,协助各街镇将社区更新工作落到实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3 社区规划师“魔杖”化“死角”为“网红” 2019-08-13 2 2019年08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