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权威曝光

到底是谁出卖了我们的信息?

“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 揭秘地下黑色产业链

本文字数:3857

资料图片

  近日,记者  “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发现每天有大量骚扰电话从这里打出,成千上万条含有个人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详细信息的“文件”在大量微信群内“裸晒”,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一条地下黑色产业链。

入职先办卡,一人一天骚扰2000人

未经本人允许,接到的营销或诈骗类电话均属骚扰电话。2018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国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工信部也曾先后约谈运营商及骚扰电话问题突出企业。

近日,记者通过一家名为“北京中邦富通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邦金融”)的面试,成为一名电话推销员。该公司主要通过拨打电话推销贷款业务,并按贷款金额3%收取业务费。

为避免屡被投诉、标记,推销员需不断更新号码。负责人会为新入职员工统一办理170号段电话卡。记者被安排在一个约60人的电话营销团队。一台电脑和多部电话成了每个推销员的“标配”。

“一个大单,三年吃穿”,这是公司内流传的一句话。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告诉记者,他平均每40分钟能拨出250个号码,一天2000个电话。即使是刚入职的新人,每天至少要打出600个才算合格。

按公司要求,记者以“是否需要贷款”为内容拨打了300个指定电话,但多数被直接挂掉和拒接。公司销售负责人安慰说,运气不好打300个不开单很正常,“坚持不懈才会有客户”。

记者注意到,另一家北京深海云课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海教育”)的培训机构近期招聘信息投放较多。于是记者前往“卧底”,不想遭遇了“军事化”管理。

其销售部门共分12个“军团”,每个“军团”下又设多个小组。在这里,个人信息被分为“首咨”和“公海”两大类,“首咨”即从未被骚扰过的新信息,只有老推销员才能拿到。“公海”是曾被骚扰过但未成功的旧信息。推销员每天最多可从“公海”里拿600条。

记者注意到,这家机构已引入了“AI呼叫”。只要登录“螳螂教育云”再点下鼠标,骚扰电话就自动通过microsip软件拨出,这些拨出的电话均为北京地区座机号码。

“加恐”“截杀”流水作业,拒接也难脱身

为提高中单率,推销员们还要经过整套“话术”培训。

记者所在的“中邦金融”一般会选择“熟人拜访”话术,内容模板多为“哥/姐你好,我是中邦的小王,咱这贷款考虑得怎么样了?”被拒后可说“那咱加个微信呗,您有需要随时联系我。”对于明确拒绝的人,推销员还会不停地求加微信。

在“深海教育”,记者每天跟随“军团”开早会,设计问答,统一话术。记者为此经历了包含“开场”“探需”“加恐”“截杀”等八个流程的标准化培训。“加恐”是为了制造焦虑,即强调所推产品有多重要。“截杀”即确定一个截止时间,催消费者赶紧交钱。一般两者配合使用。如遇“暂时没钱”的人,推销员还会不断强调“支持信用卡、花呗支付”。

推销员会将所有被骚扰过的人分类标记:A意愿强烈、B需多次回访、R放弃。但记者查询通话记录发现,多数明确拒绝的人仍会被标记为A。

公司规定,只有连续拒绝三次以上、多次破口大骂、空号和停机的消费者才能标记为R,但如标记R太多,推销员就会被负责人约谈。因此,推销员从“公海”获取数据时,即使被标记了R的人,他们仍会锲而不舍地骚扰。

是谁卖了我们的信息

调查发现,一些互联网巨头、银行和房产中介成了信息泄露背后的始作俑者,公民信息成了谋利手段。

“中邦金融”的一位中层透露,公司的数据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银行,特别是曾贷过款的银行客户;二是房地产中介,比如我爱我家、麦田、链家等公司的一些客户经理,拿着“资源”跳槽而来。

调查发现,这些个人信息的泄露程度,十分惊人。“中邦金融”提供给记者一份含有3146条个人信息的“名单”,这个名单上赫然包含了公民的姓名、电话、工作单位、房本信息等具体内容。像这样的文件,在公司内部微信群中,每天源源不断、快速流转。

“深海教育”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的“资源”主要来源于百度等一些知名互联网企业。

随后,记者在百度随机检索“心理咨询师”等关键词发现,弹出内容多为培训广告。“点开这些推广信息后,你个人信息就可能直接流入培训机构的数据池中。”一位知情的推销员说。

为印证这位推销员的说法,记者以一家少儿培训机构的名义与百度有关方面探讨合作。对方答复,一条个人信息的“进价”约100-150元,具体需求均可订制。“可做推广引流,百度建立后台,家长填过电话信息以后,信息马上就会到您那边。”

怎样铲除电话骚扰“毒瘤”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治理骚扰电话的难点在于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在这项“产业”中,涉及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企业或个人、开发电话骚扰程序的企业、实施电话骚扰的企业、有意无意监管缺位的运营商等。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告诉记者,运营商是连接电话骚扰行为的企业和被骚扰用户之间的关键一环。对骚扰电话进行预防和管理,是运营商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本应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数据共享能力建设,提升骚扰电话识别和拦截能力。但骚扰电话的问题存在了许多年,部门约谈运营商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会得到比较良好的整改效果,可时间一长,各种骚扰电话又“蜂拥而至”。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与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副教授刘权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运营商对骚扰电话盛行的放任,以及为了盈利而放松审查用户资质。”刘权建议,应当将相应的惩戒与约谈结合起来,让整治骚扰电话不力的运营商受到惩罚,保障实际效果。

同时,还应该从重处罚骚扰者以及受益商家。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刘权建议,应该进一步落实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制度,严惩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行为。

刘权认为,在对骚扰电话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仅仅依靠一个政府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形成社会各方相互配合的机制,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防治电话骚扰问题进行联合协助和整治。

治骚扰电话 就得动真格

◆标记+拦截

2018年7月30日,工信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13个部门印发了《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方案》决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年半的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

针对骚扰电话的“侵袭”,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给用户设置的第一道防线是“号码标记”业务。

如今绝大部分骚扰电话打入时,旁边往往会有一行小字,显示“该号码被多少人标记为诈骗电话/广告推销/快递外卖……”用户看到这些标记,可以直接挂断拒接,大大减少了上当受骗和受骚扰的可能性。

但有人会说,即便没有形成通话,但手机频繁响铃、震动,也很烦人。能不能干脆就不要让它们接入?可以。这就是“来电拦截”业务。

比如,中国移动就推出了“高频骚扰电话防护”业务,用户发送“KTFSR”到10086即可完成免费开通。用户可以在公众号内设置个性化的拦截规则,针对骚扰电话重灾区的“400”“950”“951”“952”号段,用户也可以选择一键拦截。据悉,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相关业务也已建设完成,正在内部调试。

虽然第二道防线还未完全筑成,但依托“号码标记”的第一道防线,用户仍然可以下载专业防骚扰电话APP,通过设置“拦截阈值”(该号码被标记次数超过某一数量时自动拒接)来实现骚扰电话的拦截。

◆平台+立法

现存的治理手段中,绝大多数是把压力给了电信运营商,而那些骚扰电话真正的呼出者、受益者,比如做电话营销的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教育机构等,却没有受到多少实质性的惩罚。同时,目前的技术拦截手段,大多数只是帮用户捂住了耳朵,却少有办法堵住那些利益驱动方的嘴巴。

3月2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守护消费”暨打击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声明本次行动主要针对房产租售、小贷金融、教育培训、电话营销等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多发高发的行业和领域。而行动重点之一,就是“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的违法行为。最重要的是,还明确了此次行动的法律依据。即便对于骚扰电话这种“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可以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予以处罚,即:可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国内正在加紧建设两件对骚扰电话“杀伤力”极大的武器:一个是全国防骚扰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一个是《个人信息保护法》。

全国防骚扰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是对国外“谢绝来电”机制的借鉴。如在美国,用户可免费在“谢绝来电”网站登记个人接听意愿,运营商和呼叫中心将通过用户意愿,对营销电话进行源头拦截。电话营销者不得向明确在“谢绝来电”官方网站注册的用户拨打营销电话,如若违规拨打,最高将会被处以每次1.6万美元的罚款,被公认为目前治理骚扰电话最有力的技术手段。《方案》时间表显示,中国将在2019年12月底前初步建成这一平台。

而《个人信息保护法》则将对骚扰电话、不规范营销电话等行为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彻底改变治理骚扰电话无法可依的局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个人信息保护法》已被宣布纳入本届立法规划。

(据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权威曝光 B03 到底是谁出卖了我们的信息? 2019-08-13 2 2019年08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