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从“迷彩”到“藏青” 不变的是初心

本文字数:3487

  □法治报通讯员  王燕虹

军人,被我们誉为“最可爱的人”,总会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即使退役了,他们骨子里的坚定信念也从未改变。在上海市南汇监狱就有一批退役军人,虽然身上制服的颜色改变,但他们初心未改,本色未褪,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努力改变一个又一个迷途的灵魂……

讲述者:陈福林

原在虹桥边防检查站服役,现在南汇监狱五监区从事管教工作。

我以前带新兵,现在管理服刑人员,无论在部队还是在监狱,工作对象都是人。从事管教工作30多年,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与一名新收服刑人员的谈话。

那是一个看似平常的工作日,监区来了一批新收服刑人员。监区民警们都各就各位地忙碌着,我负责与几名服刑人员谈心,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服刑人员吴某因故意伤害罪入狱服刑,他其貌不扬,走进谈心室后大咧咧地坐到我面前,一开口,就把我惊呆了:“我恨死你们这些穿制服的了,这次进来‘吃官司’我就没打算出去!”

吴某滔滔不绝地说着,神情十分激动,我惊诧地望着他,听着他的“声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要冷静。许多问题出现在我脑海中:吴某是个怎样的人?他经历了什么?他入狱后有什么想法?

我知道,和初次相识的人快速建立信任的最好办法是真诚倾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注视着吴某,试图探究他的内心世界。从吴某的眼神中我感受到,经历人生巨大转折,跌入谷底的他心中充满迷茫,满怀愤懑的他需要的是善意引导。

听吴某讲述自己的成长过程和犯罪经过,我渐渐对他有了一些了解:吴某在单亲家庭长大,性格比较偏执。轻视法律让他走上了犯罪道路,不懂法律他对民警的执法心存偏见。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两个小时后,在我的耐心倾听和开导下,吴某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他的目光由凌厉渐渐变得柔和,声调也由高亢变得平和。发现他的情绪发生明显转变,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做事情要一分为二,你可能因为某件事对‘穿制服的’心存偏见,但是不能以偏概全。你听我一句劝,冷静下来,先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从这次教训中有所领悟,回归社会后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才是正道。”

听了我说的话,吴某的目光中跳跃出一缕神采,绷紧的肩头放松了,脸上的神情也变得柔和起来。望着他走出谈心室的背影,我心中充满了期待。

在后来的服刑中,吴某不但能带头遵守监规纪律,在改造中积极主动,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矛盾时也能够谦让,并及时与民警沟通,正在逐步改变之前的鲁莽和冲动。

由于监组服刑人员调整,吴某调离去其他监房。几年后的一天,我在监区执勤,路过一批正在看书的服刑人员时,一名服刑人员毕恭毕敬地站起身。我停下脚步,略带意外地看着这个有几分面熟的他。因为从事管教工作时间太长,没法一一记得管教过的服刑人员。我用探询的目光望着他,等他开口。

这名服刑人员深深地对我鞠了一躬说:“陈警官,我一直记得您说的话,积极主动投入改造,多次获得司法奖励。如果当初没有您的开导,我一味地怨天尤人,这几年肯定会耽误时间。如今,我即将面临回归,回家以后我一定会记得您的话,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这一瞬间我想起来了,他原来就是吴某。看着吴某与之前判若两人的样子,我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一个违法犯罪的人能因为我的一句话而改变,努力重新成为一个遵规守纪的人,这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讲述者:张群

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部服役,现在南汇监狱监审室工作。

我以前在部队干的是技术活,和人打交道相对较少,对监狱工作的性质也不了解。走上监管改造岗位之前,原以为监管改造工作就是和服刑人员聊天,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随着对监狱工作的逐步深入了解,我才体会到改造人的工作难度有多大。

穿上了藏蓝的警服,我的心中有几分自豪。在部队穿了10多年的制服,转业之后我还是选择了穿制服。第一次走进严管监区,与服刑人员赵某谈心,我讲得口干舌燥,他却似乎充耳不闻,面无表情地望着墙壁。

服刑人员赵某,因帮朋友出头将人打伤被判刑入狱。因为不遵守监规纪律,不服从民警的管教被严管。面对即将接管的这样一名服刑人员,我一下子懵了。

赵某紧闭双唇,拒绝和任何人交流。我想接近他,打开他的心扉,但是似乎我的举动是徒劳的。和赵某谈心时,他神情漠然,不回应也不抬头,仿佛是一座石雕。我望着赵某的侧影暗自出神,从我走进门到现在,他的睫毛都没有动一下。我慢慢地退出严管监房,隔着窗默默地观察他。

赵某每天都面对着墙壁发呆,对身边的一切置若罔闻。如何才能找到突破口,打开他紧闭的心扉呢?

翻看赵某的档案,我对他的家有了初步的了解。经监区同意,我与赵某的家人取得了联系,通过进一步沟通,我得知家人其实对赵某非常关心。于是,我将赵某的近况告诉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多关心他,或许可以促进他的转变。

不久,家人给赵某寄来了一封信。我将信带给了赵某,看着我手上的信,赵某脸色沉静,既没有伸手来接,也没有表示拒绝。我只好把信轻轻放在他身旁的床铺上,随后离开。

接着的几天,赵某的情绪依旧没有波动,也没有提出给家人回信。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每天都会坚持出现在赵某面前,和他谈一会儿话,不管他愿不愿意接话。赵某难道是一块石头?但石头也总有被焐暖的一天吧。

几个月后的一天,我走进严管监房,再次递给赵某一封家信时,很意外地,他慢慢抬起头来,用目光回应了我。在视线交织的瞬间,我和赵某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心中不由一阵欣喜。认识到错误的赵某终于走出了严管监房,之后他的改造有了较大的转变。

然而,赵某在填写家属接见单时神情犹豫,叹了口气,放下了手中的笔。

一个月之后的接见日,望着身边的服刑人员都面露喜色地排着队会见家人,坐在监房角落里的赵某背转身,脸上的神情有几分落寞。

几天之后,我接到一个电话,是赵某的家人打来的,知道赵某最近的表现不佳后,他们提出能否来监狱看望赵某。放下电话,我走进谈心室,坐在对面的赵某听说家人想来监狱接见,立刻眉头紧锁。但最后,赵某的家人还是来了。

接见厅里,赵某低垂着头坐着,不愿与人眼神进行交流。当他的母亲走进接见厅呼喊着他的名字,情绪激动地嚎啕大哭时,赵某猛然间抬起头。我分明看到,他的脸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泪珠。

刹那间,我的心中涌上一股柔情,服刑人员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再十恶不赦的人也有软肋。在他们的心中有一块柔软的地方,只要你用心,就能帮助他们改邪归正,释放出压抑在心底的真情。

讲述者:李玫

原在南京军区海防某旅服役,现在南汇监狱七监区从事管教工作。

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我,原本在部队从事技术工作。最初,担心自己对监管改造工作上不了手,后来我心中的担忧渐渐地消散了……

一个教育日,服刑人员正在收看教育片,新收服刑人员刘某突然情绪失控地在监房内大声喧哗。身边的服刑人员立刻骚动起来,正在执勤岗上的我闻讯赶了过去。

为了保证其他服刑人员能够正常进行学习,我将正在叫嚷的刘某带出监室。经过简单的询问,发现她的情绪一时难以自控。于是,我轻声示意她随我到谈心室去。

谈心室内,刘某坐在我的对面,掩面低声啜泣着,说不清楚自己喊叫的原因,只是断续地说:“我的心里憋得慌,好难受!”观察了一阵,发现刘某似乎不像是在说谎,我的心中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等到刘某的情绪平复之后,我向监区汇报了发生的情况,监区领导建议我与刘某的家人取得联系。拨通了刘某母亲的电话,经过进一步沟通,我得知刘某曾患抑郁症多年,并服用过精神类药物。

刘某此次的情绪失控是否与抑郁有关?从那以后,我开始对刘某“上心”。

刘某是因非法集资罪被判刑入狱的。入狱以来,刘某似乎的确与别的服刑人员不同。她在日常的改造中精神不振,常常因为小事与身边的服刑人员发生争执。晚上刘某的睡眠状况也不是很好,常常上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下半夜天亮之前才能睡一会。即使入睡,她的睡眠质量也不是很好,同监房的服刑人员多次听到她在梦里大声哭喊。

刘某的情况引起了监狱的重视,根据专业建议,我提议刘某向监狱心理健康指导室申请心理咨询,并耐心地向她解释,在当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的人群越来越多,进行心理咨询已经非常普及。同样,在狱中改造的服刑人员也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只有积极治疗才是最好的办法。而我拥有的专业心理知识也能帮助刘某。

就这样,刘某被我说服了,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我根据刘某的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她制定心理矫治措施。不久,在监狱相关部门的协调之下,社会医院的心理科医生也来监对刘某进行了心理会诊。

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疗,我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对刘某的情绪进行疏导。刘某也终于慢慢打开心扉,说出了自己内心压抑的情绪。结合药物治疗,刘某的病情正逐步缓解。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 从“迷彩”到“藏青” 不变的是初心 2019-08-23 2 2019年08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