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长护险除了给老人擦浴清洁,还有哪些服务需要拓展?志愿者的热心缘何成为子女“甩锅”的理由?居家养老如何给失智失能家庭“喘息”?随着申城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方式关系着市民们晚年生活的幸福与否。上海大多数老年人的愿望是能不出社区,不离家庭,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而现实中往往存在着不可知、不可及、不可选的困难。昨天,市人大常委会赴静安区对社区养老专项监督调研,长护险、护老志愿者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也被一一提了出来。
长护险
长护险对象服务质量为何偏离“期许”
申请的是6级护理,而实际提供的服务只是3级,这是什么原因?如何来监管?
部分失智失能老人需要洗衣整理等生活辅助项目,这些却不在长护险的清单上。
在昨天的监督调研会上,不少代表都对长护险的细节提出建议。
记者了解到,申城老人对于长护险都表示了欢迎。目前,长护险试点总体情况符合预期,取得初步成效。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末,全市长护险试点各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累计受理申请共计50.8万人次。需求评估方面,累计完成评估45.5万人次,其中符合待遇享受条件的39.1万人次。护理服务方面,共接收服务对象41.6万人,其中接受社区居家护理服务的老人为30.5万人,接受养老机构服务的老人为11.1万人。
但长护险在受到老年人欢迎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质疑。静安区江宁路三乐里居委会就反映目前老年人想要有更多的家政服务,医疗上要有“吊盐水”和陪医服务。但目前长护险包含的一小时服务时间太少,比如陪去医院的时间就远远不够。
国有企业凯成控股有限公司是静安区最大的养老服务和长护险服务提供商,2000张床位以及7万人次居家服务都纳入了长护险服务。今年1-7月已经结算长护险资金500余万元,居家养老1983万元。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公司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评估级别较低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尚可,更倾向家政服务。此外,老人更放心接受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护理站的临床护理能力对比之下相对有限。”董事长顾军表示,长护险居家服务的内容和老年人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长护险42项服务内容,九成的需求集中在擦浴、沐浴、头面部清洁、整理床单等几项生活照料方面,其余15项临床护理项目需求寥寥,导致近半数长护险对象未能按级别享受对应的服务时长。”同时,顾军指出,长护险居家服务流程及结算仍较为繁琐。目前,每次护理员上门服务,均需填写护理确认单并由老人签字,同时在长护险监管APP和护理站自有APP上进行签到和签出,并且经常因网络问题影响操作。
顾军建议,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护理站“1+1”“1+N”签约,对长护险对象按医嘱开展临床护理,并增加长护险康复治疗项目。此外还要适当增加部分失能老人需要的生活辅助服务,如居室环境整理等。
“门槛不能降低,进一步严格把握评估标准,守好入口关。”市医保局副局长张超表示,长护险最大的特点是“散”,散在居民家里,主要是老人和护理员两个人,给监管带来一定难度。下一步,将长护险工作重心放到“提质增效”上来,抓好长护险专项治理,健全和完善评估、护理服务人员培训长效机制。
志愿者
子女甩手 志愿者不堪重负
“对于小区志愿者来说,照顾老人的压力很大。”江宁路街道三乐居委会主任沈菊芬直言不讳。三乐里居民区是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据介绍,辖区内共有60岁以上纯老人家庭229户,466人,独居老人140人,其中独居孤老60人,人在户不在独居和纯老人家庭和特殊家庭有12人。针对辖区独居老人、孤老多的特点,社区志愿者成为一支重要的养老护理力量。目前辖区列入老伙伴志愿者结对关爱共有145人,志愿者29人,每星期至少有一次上门关怀慰问。
然而与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相比,志愿者的力量还是显得不足。老年人过分依赖社区居委和志愿者的力量,将家庭责任转移到居委,但小区老年人人数庞大,需求量已严重超出社区居委能够服务的范围与能力。沈菊芬说起了最近发生的几桩烦心事。原来,由于三乐里居委会孤老、独居老人特别多,经常发生老人突发疾病需要送医,医院、各类机构找不到子女或亲属就找居委会做临时监护人。而一旦老人发生医疗需求时,志愿者就需要承担起“监护人”的职责。近日,就连续发生了三起辖区老人住院的事例。“第一位是托管孤老,因发生车祸,造成股骨骨折,需要开刀治疗;第二位老人因突发心脏病需安装支架,但女儿是精神残疾人;第三位老人因脑梗,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已是植物人,需要送护理院,老人共有六个子女无人肯签字……”沈菊芬无奈地说,“这些老人如果没有居委会这个临时监护人的签字,就得不到进一步治疗和护理,不签字居民可能告你不作为,签字了,发生意外,可能会遇到经济或法律方面的问题,我们非常烦恼。”
护理员流动性大,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也是代表们提出的问题之一。目前,全市有5万多名专业护理员提供养老服务。市民政局表示,本市将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在全市设立养老护理员实训点,实施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下一步重点推进“四个统一”,即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统一的综合评价标准、统一的服务费用支付体系以及统一的养老护理员数据库,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规模适当、技能匹配的养老护理人员队伍。
医养结合
给失智失能老人家庭以“喘息”
据了解,大多数老年人的愿望是能不出社区,不离家庭,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而现实中往往存在着不可知、不可及、不可选的困难,例如,术后需要的康复护理、长期卧床需要的专业照护等在社区中找不到相应服务;又如,没有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变化,而提供的连续性服务;再如,没有根据老年人个体的特殊情况而提供的个案化服务等等,使老年人和其家属只能选择入住养老机构。而“一站式照护”的为老服务中心则解决了这样的难题。
昨天,记者跟随调研组来到了静安区临汾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从解决老年人的刚需岀发,弥补专业照护服务的短板。通过一体化设计,合理布局,采用了家庭式的照护理念。既有具有行动能力的老人日间活动场所,还有多张照护中心床位。这种“一站式照护”模式,方便老年人根据不断变化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服务方式。与一般日间照护不同,90多岁的孔老伯在服务中心接受“夜托”服务。原来,孔老伯虽然已过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白天生活娱乐都井井有条。但他是独居老人,子女都在外区生活,老人也不愿与子女同住。担心老父亲夜间生活发生意外,于是子女每到晚上,就将父亲送到服务中心“夜托”。
同时,静安区还在对高龄失智失能老人喘息服务进行探索。当前社区高龄化、少子化现象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多种老年性疾病造成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下降,日复一日照顾失智失能老人,让本来就承受着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家人无法放松心情,精神压抑直至忧郁。在这种情况下,青凤老年生活护理服务社从2014年起,每年为照顾老人的家庭长期照护者提供“100个老人·年100小时”的喘息服务,服务方式有24小时住家、早出晚归、陪夜或者重点服务,由老年照护者按需多项选择,服务社定时委派护理员上门提供护理服务,让家庭及照护人获得一个喘息间隙,有助于他们调整心态,缓解压力,为家庭发挥养老作业增能。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给了申城养老破题的方向,但同时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承担着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养老之间的桥梁作用。中心在探索医养结合中发现医护养转介机制问题有待解决,目前中心老年护理病床存在“压床”现象,为此建议对老年人群开展医疗护理需求和养老需求相互转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畅通老年护理床位和养老床位之间的转运衔接。
除此之外,家庭病床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提供的医疗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便捷了老年人的就医问题,但是老人及其家属过分的强调社区卫生服务应该提供的“医疗便捷”,而忽视由此可能带来的“医疗风险”,正确的就医观需要正确的宣传和引导。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