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金玉良言

民警核查工作被停机,电信自动辨识技术太低端

本文字数:828

  □王恩亮

近日,四川江油一女民警对辖区“实有人口”进行核查过程中,平均日拨100余个电话,电信以“涉嫌电信网络诈骗”为由,将其停机。该民警称,电信客服说是因为自己频繁拨打电话导致。为了不耽误工作,她不得不重新换手机。(9月7日澎湃新闻)

毋庸置疑,电信公司整出这等“乌龙”,应归咎于防电信诈骗的那个自动辨识系统。换言之,是因该系统仅通过检测用户拨打手机个数,就妄加怀疑并锁定电信诈骗对象。由此可见,这项技术的含金量有多低。事实上,在系统自动辨识上,不是不可以把用户拨打电话个数作为一项参考指标,但断然不能成为全部。毕竟电信诈骗的核心是通话内容,而非通话个数。如此以偏概全的怀疑和锁定,又怎么可能不出现“误杀”?

更需强调的是,如此低端的自动辨识技术,不单单是没有含金量那么简单,尤其不问青红皂白就给人停机的蛮干,更是涉嫌侵犯用户正常使用权。毕竟我国没有一项法律和规章限制用户拨打手机个数,只要他们不欠费、没有确凿的电话骚扰或犯罪证据,电信公司是没有权力对其停机的。

既然这项自动辨识技术,还低端在只着眼于手机拨打个数,就该拓展其技术内核,起码利用特别手段,在不违法的前提下,通过通话内容去佐证已经有嫌疑的电信诈骗对象,这样才不至于出现“误杀”。不过,这项技术一旦运用不好,就会涉嫌侵犯用户隐私,因此在操作上需慎之又慎。

倘若这项自动辨识技术,既没有拓展余地,也没有替代品,电信公司还要坚持用,那么起码要把握好两点。一是把检测用户频打电话的周期拉长,然后再怀疑。毕竟电信诈骗无休止,用户正常业务有忙闲。可见这个周期拉得越长,越会筛掉正常用户,也就不会让这位女民警“躺枪”。二是修改锁定用户即停机这一程序,让人工操作去验证拨打电话者是否有嫌疑。这既可让工作人员向频打电话用户了解为何打那么多电话,又可让工作人员向被频打电话对象了解通话情况。如此两相了解,也就基本摸透这个频打电话的性质,然后再处理也不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 民警核查工作被停机,电信自动辨识技术太低端 2019-09-10 2 2019年09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