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夏日的衡山路,斑驳光影透过法式梧桐折射在地面上,踩出满地韵律。沿路中西交融的建筑、各类休闲酒吧与特色小店,赋予了它独有的情调……徐汇公安分局天平路派出所,就“嵌身”于此。
这个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派出所,见证着过去70年上海城市变迁。在这面积仅2.6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辖区里既有高端住宅小区,也有老式里弄,还有很多名人故居和历史保护建筑,复杂的环境考验着这里的每一名派出所民警。
今年恰逢建国70周年,记者走进这个“老洋房”里的派出所,与老中青民警对话,找寻70年“平安建设”的时光答卷。
骑“二八大杠”办案的年代
第一次踏入天平路派出所,木质的楼梯吱嘎作响,褪去漆色的办公桌椅看起来老旧又“笨拙”……如此“复古”的场景,在今天上海所有的派出所里,几乎都难寻踪迹。
老民警姜汉忠告诉记者,从他90年代初进入派出所到现在,这里的格局基本就没变过。“派出所的前身是常熟区的妇联旧址,档案馆里记载着,现在的这栋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
老姜的办公桌上,至今还保留着90年代天平路派出所荣获集体三等功时的一张合照,那张照片里,依稀可见老姜口中旧时的建筑样式。“你看,中间这个拱形门框就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当时进出派出所的大门就是设在这里的。”
时光的痕迹在这里清晰可触,而老姜那个年代的民警记忆就更为写实了。“那个时候,全所只有一辆昌河面包车,那简直就是最好的‘家当’了。”低配一档的摩托车和“二八大杠”也不是人人都有的,“我记得那时为了一起盗窃案要到控江去走访,硬是骑了两个小时自行车。”
更常见的“交通工具”还是双脚。“90年代经商潮起来后,在我们辖区吴兴路肇嘉浜路沿线有很多商务楼,我那时负责治安管理,就是靠脚力一次次上门、一个个楼面熟悉起来的。”
老姜告诉记者,那个年代,全所民警只有30人不到,常常需要扮演补位的角色,所以每一个人好像都是“全科医生”。“我记得最初太平洋百货兴起的时候,白天拎包扒窃案尤其多,同事们常常是奔走在办案的路上。到了晚上,衡山路休闲一条街上的治安问题又开始多起来。”为此,当时天平路派出所在全市首创了第一支社会保安队,由派出所为主力牵头商户自治自管,成效明显。
里弄与洋房“差异化”管理
“天平无小事。”这话在天平路派出所几代民警心中都是一杆尺。
从交巡警到治安岗,在天平路派出所工作20多年的执法办案队民警高强,对这话领悟尤其深刻。“1997年行政机构划分后,撤去了永嘉路派出所,与天平路派出所合并,辖区东西两块的格局变得更为复杂。”高强告诉记者,永嘉以老旧小区为主,特别是一些解放前的二级以下旧里,居住条件相对较差,物业管理水平低,基本没有配备安保力量。
而在天平地块,又多是老式洋房、名人故居,包括市级政府部门、外交领馆等等,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环境,对民警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类型不一样,居民层次不一样,我们搞治安工作的方式方法也都不一样。”
高强告诉记者,比如针对西部地区,先天的“硬核”缺失,只能通过后天“软实力”进行弥补。天平路派出所会同街道大力推动“弄管会”自治模式,由社区民警牵头,会同居委干部,广泛发动楼组长、小区居民加入自管自治队伍,使专门工作与协同治理相结合,全力打造平安共同体。而针对东部地区,工作则开展得更加精细一些。
与此同时,天平路派出所还以“互联网+”思维推广实施“微信警务室”,将辖区可依靠力量编织成一张群防群治守护网,居民都加上了民警微信,有事发语音就行,成为了派出所民警开展各项工作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几年的努力,派出所目前培育发展“天平橙”等平安志愿者队伍21支,微信警务室在线1216人。
“天眼”筑起天平地区隐形防护栏
“玖洞幺贰(9012),这里是综合指挥室,永嘉路发现一名行迹可疑对象。”
“9012收到,立刻前往。”
没过多久,正准备盗取电瓶车的嫌疑人束手就擒。嫌疑人以为路边没有警察就可以逍遥法外,却不知早有“眼睛”在盯着他……
这样的实效,其实得益于天平路派出所在“实兵巡逻”基础上,深度运用“人机联动”警务运作模式,依托智能感知端口,构建了全域构筑智能感知“天网”。
近年来,互联网迅速发展,智慧警务新思维正在掀起深化公安改革的攻坚浪潮,AI赋能给科学用警带来无限可能。天平路派出所依托智慧公安建设,在打击犯罪中充分发挥科技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筑起了一道天平地区的隐形防护栏。
尤其针对凌晨时分,衡山路酒吧一条街等重要路段,天平路派出所借力科技手段,还加强了“线上巡逻”。“前段时间,我们就通过街面监控发现衡山路一酒吧门口,出租车司机将一醉汉扶至车内,佯装主动服务接送客人,将其手机占为己有。”接到指令后,附近抛车点民警第一时间进行追捕,5分钟内将嫌疑人抓捕归案。
高强告诉记者,根据“110”数据分析,天平所合理安排勤务时段,设置必到点,在每日14时至22时报警高发时段设置5辆巡逻车,以接近每平方公里2辆巡逻车的频率开展巡逻处置,由此大幅提高了“110”警情处置效能。
“前两年,汾阳路上的五官科医院治安问题频出,医院门口催生出一批从事揽客租房的‘房托’队伍,给地区实有人口和治安管理带来挑战,与此同时,发生在‘号贩子’之间的纠纷也时有发生。”高强透露,通过从严打击驻点巡逻,加上医所联动共治,治安乱象如今已大大减少了。
“国际范”辖区里的民警涉外技能
天平地区除了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很有“国际范”。辖区内境外人员较多,达到1.02万人。所以,在天平路派出所,每一名民警多多少少都会些英文,并且掌握涉外技能。
比如在上海全面实施烟花爆竹管控的前一年,天平路派出所就跨前一步,启动“双语”宣传模式。印发“双语”宣传资料,更新社区宣传栏,上门为外籍人员做宣传。与此同时,还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发动居民全员参与,有的境外人员争当志愿者,共同参加巡防工作。全力做到每个楼道有志愿者,每扇铁门民警掌握密码,每个路口都有警灯闪烁,比全市提早一年时间实现了“零燃放”的目标,走在了全市前列。
而在这样一个国际社区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邻里纠纷也时有发生。
今年7月的一天,一租赁屋内,外国人晚间开“派对”影响了周围邻居的正常休息。双方发生冲突,打了起来,闹到派出所。
立案,不够刑事立案标准;调解,双方又各执一词。天平路派出所民警一方面通过流利的英语将相关法律法规告知境外人员;一方面劝解中国居民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和为贵。
同一时间,民警还邀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到场,让双方各自现场咨询律师。最终,天平路派出所依托“三所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在各自专业领域的优势,主动约谈矛盾纠纷各方,了解纠纷起因始末,讲清法律后果,从源头上促成和解协议。
据悉,2018年以来,该所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1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8%,真正实现了“调解不反弹,矛盾不上交”。
兴许是一种巧合,经过多年筹建,在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与新中国同龄的天平路派出所不日也将从上世纪的这栋老洋房搬入坐标为天平路69号的新居。“旧所承载着历史,新所寄托着未来。”这份平安建设的时光答卷,它将继续书写下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