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魁兴
程竁 (cuì)、 李杲(gǎo)、吴轟(hōng)、傅广羙(měi)高頔(dí)、……新学期开学,老师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竟是“如何正确读出学生的名字”。
这两天,网络上热传的一份小学新生名单引发广泛关注:全班16名学生的名字中,竟出现了8个生僻字。还有“刘小灵童”“程门立雪”等四字名字。时下,生僻字成了孩子姓名里的“热门字”。教育界人士认为,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也折射出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但生僻字入名,追求独特亦应有度。
如今,生僻字入名现象越来越多,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知道了名字承载的重要意义。名字是一个人的称呼,是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识,同时也是家庭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同时,名字寄托着父母对孩子未来人生的美好祝愿和期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说,中国人对文字向来具有敬畏之心,大多数人认为,具有美好寓意的语言文字具有正向映射的作用,能给人带来好运气和精气神,从这一点来看,家长们选择这些好词、好字作为孩子的名字,理所当然。但是,要说孩子有个好名字就能人生美好一帆风顺,那也太牵强附会了。
毕竟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承载不了那么多的重要意义。哪个家长也不希望“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有好名字就不“输在起跑线上”了吗?我以为,名字没有那么神奇的作用。我们知道人生的美好是靠奋斗得来的,你不奋斗,哪里来的幸福!正如徐默凡所言,家长选择生僻字更多是为了赋予孩子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但不一定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文化品位。家长能给孩子取个好名字,但孩子的幸福还得自己努力自己奋斗才能有,这是真理。取个生僻字作名字,不一定就显得有文化,毕竟名字就是让人知道的,别人都不认识,恰恰说明你的文化不高,能选择的字有限,或许还是没文化的象征呢。
当然,反对人家用生僻字作名字,谁也没有这个权利。用生僻字取名字,也是家长的权利。记得公安部曾经起草一个《姓名登记条例》引起争议,其规定姓名不得使用含有已简化的繁体字、已淘汰的异体字(姓氏中的异体字除外)、自造字、外国文字、汉语拼音字母、阿拉伯数字、符号和其他超出规范的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范围以外的字样。其实,只要是规范汉字,用哪个做名字那是家长的权利与自由,谁也没有权力限制,公安部也如此。公安部不能因为生僻字不好进行户籍登记,就删除生僻字吧。老师也不能因为生僻字不好辨认,就不让学生用做名字吧。生僻字只是相对的,用的人多了就成了通用字。
众所周知,取名字有传统习俗,更有约定俗成的规范,那就是易记好认,当然易记好认的前提是尽量做到不重名。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我国的重名现象非常严重,给户籍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从这个角度说,应该鼓励和支持公民取三字以上的名字,在我看来,除了公安部“不得”规定中的不得使用自造字外,繁体字、异体字(姓氏中能用,名字中就可用)以及外国文字、汉语拼音字母、阿拉伯数字、符号和其他超出规范的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都可用,取个王@、李ω又有何妨?取名字还是让家长做主吧。
在这里我们不是反对你用生僻字,也不是鼓励你用生僻字,毕竟生僻字通用性和辨识度都很低,至少不易于大家交流。特别要指出的是姓名毕竟还是一个符号,不能让名字承载难于承受之重,指望取个好名字让人幸福满意人生得意,那是白日做梦。因为没有奋斗,谁都不能拥有幸福。名字就是你的表示符合,仅此而已。生活中常用的汉字足够为孩子选择一个好名字,无须非得选个生僻字,人不易用另类名字。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文自修》主编王意如教授说,起名应以好写、好记、好叫,还应加一个好听为原则。一个名字好写、好记、好叫、好听足矣,这才是最佳的起名文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