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大墙故事

远离申城的平安“守夜人”

——探访“红烛精神”起源地军天湖监狱

本文字数:3449

上图:《红烛颂》资料照片 军天湖监狱供图下图:已经废弃的分散关押点依旧可以找到当年改造犯人的痕迹 记者 徐荔 摄

  □法治报记者  徐荔

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激励了几代上海监狱警察的精神力量。那么“红烛精神”从何而来?这就不得不提到一所坐落在安徽宣城的上海监狱——军天湖监狱。

1988年,当时军天湖监狱还被称为军天湖农场,在建场30周年的文艺汇演上,农场干警和职工自编自演了名为《红烛颂》的舞蹈。舞蹈编排朴素、意义深刻,借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寓意广大军天湖人扎根农场、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场观众产生共鸣,由此,经凝结提炼的“红烛精神”在上海监狱系统广泛宣传,并得以传承。

“红烛精神”与那些人、那曲舞

军天湖监狱的《红烛颂》如此有感召力,与它的历史有关。

始建于1958年的军天湖监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西南20公里处,距离上海318公里。作为域外农场型监狱,军天湖监狱的创始和发展有着特殊的时代印记。

为服务上海经济建设,1958年,400余名干警奔赴闽北山区,创办了上海市地方国营闽北农场。闽北创业4年,砍伐毛竹总量占上海毛竹需要量的40%,有力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

1962年,因战备需要,经上海市委与安徽省委协调,安徽省将当时的军天湖新生农场转让给了闽北农场。1962年6月,闽北农场迁至现址,定名为上海市地方国营皖南军天湖农场,后更名为上海市军天湖监狱。干警们服从组织安排来此,白手起家、开荒造田、艰苦创业,使得一片荒山野岭成为了放飞新生的热土。

而这些“开创者”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军天湖农场第一任老场长魏林生,他是几代军天湖人的精神楷模。

解放后,曾在战争年代参军的魏林生主动放弃革命伤残军人待遇,从部队转业来到地方。1960年,魏林生被紧急派往位于福建的上海闽北农场担任党委书记兼场长,接手管理工作。

在工作与生活环境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魏林生一把油纸伞、一根拐杖、一双解放鞋,他就靠着这些上山摸情况,带领民警群众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大家都对这位场长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1962年,魏林生指挥带领近7000名民警、犯人,辗转水路、公路、铁路,跨越六个省市,安全抵达皖南军天湖农场。

到了皖南,又是“从头再来”。魏林生依旧和在闽北农场时一样,“撸起袖子加油干”,他提出“边接管、边安家、边生产”,全面贯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同时为农场建设确立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发展步骤。通电、修路、建茶场,教育改造犯人,农场建设一步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但是,这些年来废寝忘食的工作给魏林生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据魏林生的女儿多年后回忆:“父亲因长期操劳,已积劳成疾,当时身患多种疾病。”

1973年5月30日,魏林生在农场大会作工作报告时,突发脑溢血,倒在讲台上……当时他的双手还紧握着讲稿。1973年6月3日,魏林生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年仅51岁。他的一生就像一支“红烛”,无私地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那些年里,像魏林生这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干警还有很多,他们的精神感召着一批又一批新人。1988年,是军天湖农场建场30周年,为了纪念那些为军天湖农场建设奉献的前辈,为了歌颂这些为了守护上海平安远离故土的人们,农场青年自编自演了名为《红烛颂》的舞蹈。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一段舞蹈并不酷炫,甚至非常朴素,可是它背后的故事和传达的精神却让有所经历的人感动。也是从那一年开始,经过凝结提炼的“红烛精神”成为上海劳改系统广泛宣传,并得以传承。

如今,红烛精神作为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符号、文化现象和文化烙印,已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气场、文化信仰,渗透到监狱民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规范广大监狱民警思想、行动的无形力量。

时代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军天湖监狱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在探访军天湖监狱的过程中,民警带着记者寻访过去的一个分散关押点。从军天湖监狱现址出发,车程大约10分钟,沿途都是农田草地。因为时隔太久,连司机都一时找错了地方,陪同寻找的年轻民警虽然编写过军天湖监狱场志,却也从来没有去过实地。

当年的分散关押点现在都已废弃,有些成了当地农民的“仓库”,但在关押点的墙头柱上,还看得到“浪子回头金不换”“反省”等劝诫罪犯悔过自新的文字,以及罪犯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据介绍,当年这样的分散关押点有7个,分布在26平方公里的军天湖农场。

2004年,军天湖监狱将分散关押的服刑人员全部移押至中心监狱,实现了服刑人员由分散关押到集中关押的转变。中心监狱启用后,为凸显监狱刑罚执行的本质职能,2004年9月,军天湖监狱实施了“监社分开”。监狱专职承担教育改造罪犯职责,社区履行农场社区管理、经济发展以及服务监狱的职能。

2017年11月10日,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和上海市农场管理局举行了皖南两农场移交工作总协议签约仪式。市监狱局与光明集团签订了《白茅岭和军天湖农场移交工作总协议》,目前,已彻底实现监社分开。

而根据监狱工作要求的变化,“红烛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到当好监狱事业的“主人翁”、改革前行的“燃灯者”、平安建设的“守夜人”以及人格矫治的“引航员”这四大角色。

“红烛精神”传承者们要克服的“困难”也有那么一点不同,比如军天湖监狱的民警王志成。

他们的“鹊桥情缘”

王志成和妻子贾蓉是安徽老乡,高考时巧合地都报考了警校,大学又分在同一个专业。2015年,他们双双考取上海市监狱管理局人民警察,3个月新警培训期间感情渐笃。之后,贾蓉留在了女子监狱工作,王志成被分配到300多公里外的军天湖监狱。这意味着两人要面临遥遥无期的异地恋,怎么办?王志成和贾蓉相信真爱不会输给距离和时间,于是坚定地走到了一起,也就过上了“董永和七仙女鹊桥相会”般的生活。

王志成平日里总像打了鸡血一样努力工作,尽量不拖延到休息日。因为周末要留足时间,来回乘车六七百公里、七八个小时与爱人相聚。婚后一年多,他们的儿子毛豆出生了。

然而,王志成无法时刻陪伴在妻儿身边,儿子出生以后,跟手机视频里的爸爸在一起时间更久。每次见面,儿子不要玩具、不要好吃的,扯着衣角只想多留爸爸一会儿。特别是有一次儿子发高烧,平日坚强的孩子竟然主动抱着爸爸不肯松手,这让有泪不轻弹的王志成眼眶湿润了。贾蓉最怕的也是孩子生病,平日乐观开朗的她要孤单一人承受那种无助与无奈。

王志成说,自己在域外工作,能回家的时间很短暂,每个月仅六天时间。妻子是坚强的,独自在上海工作和生活已属不易,两次怀孕都只能一个人挤地铁、赶公交、排长队、做产检,跟个超人似的“十项全能”。妻子更是温柔、善解人意的,孩子出生以来的两年多时间,当爸爸的最多也就陪伴了一百多天,按小时来算在家才两千小时,除去休息时间,真正跟孩子在一起也就一千小时。妻子从不抱怨、不吐槽,她还努力在儿子的认知里,塑造爸爸是爱他、哄他、陪他、值得期待的那个人。妻子用体谅、理解做粘合剂,让爱情、亲情牢不可破。

而在贾蓉心里,王志成是经常加班到深夜,一天可能只有一句,“今天没事吧?睡啦,晚安”的加班狂人;是产房出来第一时间凑到病床前,泪眼朦胧地说“老婆,你辛苦了”的大个头糙汉子;是出差上千公里都记得给妻子买最爱小零食的暖男;是吵架时闷声不响,妻子说啥都默默忍受的闷葫芦;是默默用心记录下妻子所有喜好,周末相聚带她一一去实现的细心老公……

现实中,很多情侣、夫妻的爱情和婚姻,都敌不过时间和距离的挑战,可贾蓉和王志成却觉得,距离和别离是他们爱情的保鲜剂。因为一周才能见面一次,所以每次都有着如初见般的新鲜感;因为思念太深、期待太久,所以相聚的幸福感会被放大很多倍。每次回家,王志成总会把精心准备的小礼物送给妻子和孩子,而贾蓉也会做上一桌丰盛的饭菜,给难得的欢聚时光增添仪式感。每当相聚,一家人约好,谁也不准宅着,一定要去户外来一场亲子活动,想尽办法让一家人的感情持续升温。

他们早已定下约法三章,“吵架了谁也不准出门,不准冷战;谁也不准轻易提分手;谁也不碰触、不纠结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苦心经营、小心呵护着这份奔波在路上的爱情。

“申城多少平安夜,天湖几代守夜人。”这是军天湖监狱精神的真实写照。

在新时代里,一批批像王志成这样的年轻“守夜人”陆续远离申城,践行着“红烛精神”,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对于何时能长久地在一起不分离,王志成从来不跟贾蓉承诺,贾蓉也从不问起,这是同事间、更是爱人间的默契。因为,总要有人扎根基层,负重前行,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对这份职业的忠诚与坚守。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2 远离申城的平安“守夜人” 2019-10-11 2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