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季张颖 王川
30多年前,张瑞敏带领海尔职工砸了76台不合格的冰箱,第一次让公众看到了中国企业对于商业诚信的重视;如今,诚信不仅仅是企业的一种表态,更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配套活动,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的中国信用建设论坛昨天在沪召开,吸引了来自企业界、法律界、金融界的专业人士参会,并就中国信用建设的未来发展发表真知灼见。
企业从诚信建设中尝到甜头
“正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长期关注企业信用的发展。“34年前张瑞敏带领海尔职工砸了76台不合格的冰箱,让海尔在广大消费者当中实现了质量至上的形象。”在他看来,信用是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力量,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他以北新建材举例,“过去我们关注企业信用离不开企业规模资产等运行指标,但今天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树立了诚信守法经营,内外环境与行业健康发展的价值观。凭借着质量服务信誉等全方面的优势,赢得了市场,做到了全球销量第一、市场价值最好。”据介绍,北新建材实现了资产负债率只有20%,净利润24.7亿元,2004年至今净利润复合增长率27.5%的傲人成绩。
宋志平指出,信用是一个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振兴实体经济的根本,企业和企业家应该重视企业信用的力量,更好发挥和增强这股力量。他表示,要认真落实国家对于企业诚信建设的规则与要求,按照国家出台的企业诚信建设系列规章制度,建设健全企业内部配套完善信用制度与信用体系。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相关机构形成了专业的团队,通过相对成熟的评价数学模型,就经济、行业景气指数,对企业逐一进行分析研究,发布了2019年中国企业综合信用指数。2019年中国企业综合信用评价结果为3A级。
严格诚信监管 确保资本市场安全
目前,我国经济金融高速发展,资本市场的安全也成为了重中之重。昨天的论坛上,中国证监会首席律师焦津洪介绍了我国资本市场诚信建设情况。
“资本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牵动了千家万户,资本市场是典型的信息市场,信用市场和信心的市场。”焦津洪认为,一个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必须建立在高度诚信的基础之上。据介绍,近年来,证监会按照依法依规、改革创新、协同共治的基本原则,探索建立诚信建设的长效机制,重点运用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的手段让守信企业降成本、减压力,让失信的企业付代价、增压力。
中国证监会积极配合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刑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修订和制定为抓手,建立诚信披露,诚信交易,诚信经营的基本法律原则,依法规定市场准入的诚信资质条件,强化违法失信的法律责任。同时持续完善证券期货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体系,进一步细化各项业务活动的诚信要求。
一套专门的诚信监管制度则为资本市场上了一道安全阀。2012年证监会出台了《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并在2018年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办法从诚信信息的采集和管理诚信信息的公开与查询,诚信约束,诚信激励和引导,监督和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
据悉,目前诚信信息已被全部应用于证券期货领域的行政许可日常监管,稽查处罚等各项工作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则根据上市公司行业的经营机构、私募机构及相关人员的不同信用状况和风险,实现精准有效的监管。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联席会议机制下,证监会与各中央单位加强协同,发挥合力加强失信惩戒,让守信者获得便利,让失信者受到约束。
截至目前,证监会已牵头出台违法失信上市公司相关责任主体的联合惩戒文件,参与签署其他领域五份联合激励备忘录和37份联合惩戒备忘录。
联合惩戒 大幅提高信用违法成本
在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表明了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立场和鲜明态度。据悉,目前,知识产权领域在严格保护方面积极推动健全侵权赔偿性制度,11月1日实施的新商标法将恶意侵犯商标专有权的赔偿数额从修改前的3倍以下提高到了5倍以下。已通过第一次审议的专利法修订草案中,也明确将建立侵权赔偿性制度。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表示,我国正在加强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开展联合惩戒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
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重新组建,协调推进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建设的工作职责。2018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等38个部门和单位,联合签署了关于对知识产权专利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对专利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开展联合惩戒。
根据最新公布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新进展报告》,2018年市场监管部门共抽查企业160.1万户次,抽查比例为5.28%,抽查检查结果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100%予以公示。
今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专利领域严重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办法试行》,将严重失信主体列入名单,规定了可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明确期限要求,为加强专利领域严重失信联合惩戒工作,提供了可操作的工作程序,为震慑知识产权失信行为,净化市场环境提供了强力保障。
此外,知识产权部门有效归集各级政府部门对1.13亿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备案、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抽查检查结果、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黑名单”)涉企信息6.29亿条,便于企业累积信用,促进企业诚信自律。
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加强失信惩戒工作,推进制定覆盖商标治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全领域的针对严重失信主体的联合惩戒政策文件,探索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信用监管机制,完善知识产权领域长效机制。
互联网信任危机如何破?探索用法律技术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同样的,在互联网领域的信用监管的需求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动态。在国家信息中心首席工程师李新友看来,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互联网的信任危机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严重,其中又以互联网金融诈骗以及互联网消费欺诈居多。
李新友认为,互联网的环境下,没有面对面交流,失信的成本非常低,追溯成本特别高,这也使得互联网上的信任危机会比线下的更严重。
对此,李新友表示可以通过技术革新来破解这一难题。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利用可信身份,通过主客体之间身份的鉴别,可以防止身份的假冒,保护个人的隐私信息,同时也可以进行身份的追溯。
“比如将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身份信息与本人的生物特征绑定,形成一个网络的可信身份。”李新友表示,可信身份在做互联网交易时就能进行核验,在发生信用问题的时候可以进行追溯。
李新友也坦言,现在网络可信身份建设,面临了两个很大的矛盾。一个矛盾是网络实名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个矛盾就是网络身份本身的安全性和使用上面的方便性。
对此,李新友建议使用跟人密切相关的认证——声纹。他表示,每个人的声纹都不一样,声纹特征用来做一个认证是有发展前景的。李新友认为,国家要实施网络可信的战略,就需要夯实网络信用的基础,研究开发安全方面的电子认证身份,推动不同的电子身份认证之间的互认。
“有效防范网络风险实际上提高了网络诚信。”李新友说,其中一项关键任务就是完善网络可信身份的管理机制以及网络可信身份的相关法律法规。
李新友还建议建设一个网络可信身份的平台,他认为互联网信用提高不仅要有社会诚信的培养和教育,还要有切实可行的管理规范,要有先进的技术保障。网络可信身份是建立互联网信任的基础,国家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可以极大提升互联网信用,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