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玉棠白糖、光明乳业、美加净……上海有着众多中华老字号品牌。这些“老品牌”作为上海“四大品牌”的重要基础,是上海城市历史的珍贵沉淀和见证,更是上海企业的信誉传承和质量保证。
然而,记者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与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近日联合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上海涉及侵犯“老品牌”知识产权审查起诉案件共计55件104人,历年案件受理数和涉案人数均在持续增长。海外售假、社交软件售假等已成为侵犯“老品牌”的新途径。
对此,上海检察机关坚持对侵犯“老品牌”知识产权犯罪行为零容忍,对“老品牌”知识产权犯罪打击零容错,对“老品牌”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机制的构建零容缓,保护“老品牌”的“历史与乡愁”。
【现状】
“玉棠”白砂糖遇“李鬼”多人获刑最高4年3个月
白糖是老百姓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初问世以来,“玉棠”牌白砂糖已成为上海知名食糖品牌。
不想,“玉棠”白砂糖却被制假售假者盯上,遭遇“李鬼”冒充。假冒的“玉棠”白砂糖既损害了“玉棠”的品牌形象,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虹口区人民检察院日前办理了这起涉侵犯“老品牌”知识产权案件。
据披露,王某某在未得到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许可的情况下,从2017年4月起至案发,通过他人介绍从刘某某处购买仿冒小包装玉棠牌白砂糖的包装袋,雇佣王某、张某将从冯某某、张某某等人处买来的大包装的他牌白砂糖灌装入仿冒玉棠牌包装袋内。之后,王某某将灌装成件的玉棠牌白砂糖销售给张某某、刘某某、秦某、余某某等商户,这些商户在明知该糖系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后,依然将仿冒的“玉棠牌白砂糖”销售给客户。
经虹口检察院起诉,杨浦区人民法院审理后判决王某某等三人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至四年三个月不等,并处罚金;冯某某等六人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至三年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刘某某犯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
侵犯“老品牌”
受案数、涉案人数呈双增长
近些年,像“玉棠”这样的本土“老品牌”遭遇侵权的案件并不在少数。
“涉及侵犯上海本土‘老品牌’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呈上升趋势。”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胡春健介绍,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本市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涉及侵犯“老品牌”案件共计55件104人。历年案件受理数和涉案人数均在持续增长,2018年侵犯“老品牌”案件已同比增长61.54%,人数同比增长125%。
侵犯本土“老品牌”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高发于工业用品、食药品、日用品行业,以自然人犯罪为主,单位犯罪有所增长,认罪认罚从宽适用率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已达到62.5%,案件均获有罪判决。
据介绍,上述55件案件呈现出侵权罪名集中,犯罪主体特点鲜明,“家族式”犯罪形态常见;跨地区侵权模式为主,单环节犯罪向全链条犯罪转化;部分案件案发前“老品牌”缺乏司法维权意识等特点。
【问题】
假冒美加净发乳欲出口海外 涉案公司法人获刑
“我们梳理发现,海外售假、社交软件售假成为侵犯‘老品牌’新途径。2017、2018年度均有假冒‘老品牌’商品销往境外的典型案例。”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检察官陆川介绍。
在检察机关2018年办理的一起案件中,就涉及冒充“美加净MAXAM”产品并出口国外。
2017年7月,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接上海海关移送线索称,上海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11月1日在上海外港海关报关出口至也门共和国的46080瓶发乳,价值37330美元,因涉嫌侵犯上海家化公司的“MAXAM”(美加净)注册商标,被上海海关查扣,该公司涉嫌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经查,2016年9月,该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童某为谋取非法利益,未经注册商标权利人许可,应境外客户的要求,购买假冒“MAXAM”(美加净)注册商标的标贴、瓶盖、瓶身,生产发乳原料并灌装入瓶、贴附标贴后,向上海海关报关出口至也门,共计46080瓶,价值3744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5.36万元),经注册商标权利人鉴定,上述发乳均系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2018年6月19日,经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提起公诉,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依法判决跨越公司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童某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
“该案中,涉案公司、童某侵犯“美加净”注册商标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上海家化的注册商标专有权,损害了商业信誉,也扰乱了我国商标管理的秩序。”在该案承办人、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检察官助理张婷婷看来,放任此类假冒产品出口将会损害我国注册商标的国际信誉,会降低国际市场对我国国产品牌的评价,应依法严厉打击。
社交软件上售假成新途径取证难度大
据上海检察机关介绍,在打击“老品牌”知识产权犯罪中也遇到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基于“老品牌”的高经济价值,有组织、规模化侵犯“老品牌”犯罪现象不断涌现。
“我们在办理的这55起案件中已发现,多个地方形成了略具规模的制假村窝点。这类跨区域制假售假全产业链根深蒂固、利益盘根错节,单一执法机关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将其根除。”相关负责人坦言。
与此同时,一些“老品牌”企业自身品牌保护观念有待提升,管理维护有待完善。部分“老品牌”企业经营管理集中投入到技术创新、营销拓展等方面,也未建立专门的品牌管理部门规划维护品牌、应对侵权。还有些“老品牌”企业在发现侵权行为后,选择司法救济途径的比例不高。
上海检察机关通过对案件梳理分析还发现,社交软件售假成为侵犯“老品牌”新途径。且此类取证难度更大,潜在犯罪有待进一步遏制。
“通过社交软件实施侵权行为,行为人可以避开一般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对于知识产权犯罪动态监管,还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清理聊天记录、注销账户等方式抹去犯罪痕迹。”办案检察官告诉记者,面对这种潜伏性强的知识产权犯罪,需及时调整打击犯罪策略。
此外,检察机关还指出,社会尊重保护“老品牌”理念仍需进一步提升。部分民众仍然知假买假,尊重和保护“老品牌”意识欠缺。“老品牌”所蕴含的悠久历史、商品质量、服务信誉、企业文化影响力、商业道德等民族宝贵财富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重视。
为此,检察机关建议,加强与海关、市场监管等行政执法部门在侵犯“老品牌”违法犯罪查处的衔接配合,形成打击产业链常态化,高科技提升惩治犯罪实效;秉持恢复性司法,维护“老品牌”企业生存空间;创新工作方法,建立“老品牌”特殊检察保护机制;巩固协作机制,多管齐下共同维护老品牌。
【举措】
探索合理赔偿机制 助品牌挽损
实际上,近年来,上海检察机关依托专业化团队,严厉打击侵犯“老品牌”知识产权犯罪。
上海检察机关自2012年起建立三级院知识产权专业检察工作体系,各级院均设有知识产权专业检察部门或专业检察官办案组;推动基层院构建检企互通机制,加强调查研究,听取“老品牌”企业的法治需求,并通过在辖区重要科创、创业园区设立检察官办公室。
同时,上海检察机关推动实质性参与诉讼,合理赔偿机制助品牌挽损。坚持打击侵犯“老品牌”犯罪与帮助企业挽损并重。除了在相关案件审查逮捕、审查起诉阶段及时向品牌权利人告知诉讼权利义务,还邀请权利人实质性参与相关刑事诉讼,探索被告人合理赔偿的新机制,在被告人认罪的基础上,促进双方协商和解,及时弥补品牌企业的损失,停止侵权行为等。
比如,虹口检察院在办理上述假冒本土老品牌“玉棠”牌注册商标、销售假冒“玉棠”牌注册商标的案件时,邀请知识产权权利人实质参与庭审。经检察机关居中协调,促成被告人退赔全部违法所得,有效补偿了“老品牌”权利人的损失。
此外,检察机关还立足办案,挖掘被侵权企业在“老品牌”保护、运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发检察建议,在企业运行机制的源头上查找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具体意见,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