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勇
一群大学生毕业后前往一家科技有限公司找工作,录取后该公司要求学生们留下来培训实习,但需要交2.4万元的培训费。公司表示,培训结束后,学生们留在公司工作一年,公司将会归还这笔培训费用。
学生们信以为真,由于没有收入,其中多数人选择了贷款参加培训。眼看着培训快结束了,公司突然表示将对学生们进行一次考核,考核通过者才能留在公司。这突如其来的变卦给了这些学生当头一棒,意味着一旦无法通过公司的考核,将由个人承担这2.4万元的培训费用。
对此,学生们纷纷表示不满,希望能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律师分析认为,该科技公司的行为不合法,学生们有权要求该公司退还培训费。如果用人单位认为劳动者需要参加培训,其目的也在于通过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而最终提高用人单位的经营能力,因此培训的目的性是用人单位所需,应由用人单位自行承担培训费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其中,“不得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已明确指出,在招聘过程中,任何名义下,用人单位都不得向劳动者收费,也包括科技公司向学生们收取的培训费。
【事由】
2019年6月初,包括小孟在内的四五十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前往一家科技有限公司找工作。在应聘的时候,公司的招聘人员面试时告知学生们,为了适应公司的需要,要求应聘者先留下来培训实习,但是需要交2.4万元的培训费,可以通过贷款进行办理。招聘人员还告知学生们,培训为期三到五个月,此后大家留在公司继续工作一年,由公司返还这笔费用或贷款。
涉世未深的小孟等人信以为真,尽管没有经济能力,还是通过贷款的形式缴纳了培训费用。如今,学生们的培训即将结束,小孟前往公司确认安排工作的相关事宜,这才发现麻烦了。公司管理人员告知小孟,学生们培训结束后将参加一次考核,考核通过才能留在公司。小孟私下了解得知,此前培训结束的学员,公司多数以考核没过为由未安排工作。
小孟他们当时参加面试的时候,根本没被告知培训后还要考核通过才能留在公司。这就意味着,一旦无法通过考核,那2.4万元的培训费用将由学生们自行承担。对此,小孟表示自己是学生,根本没有偿还能力。面对如此情况,学生们不知该如何维权。
【律师说法】
上海想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崔瑶律师表示,这家科技公司的行为不合法,学生们有权要求该公司退还培训费。首先,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是劳动关系,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服务,用人单位向员工发放工资,如果用人单位认为劳动者需要参加培训,其目的也在于通过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而最终提高用人单位的经营能力,因此培训的目的性是用人单位所需,应由用人单位自行承担培训费用,方为合理;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其中,“不得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已明确指出,在招聘过程中,无论用任何名义,用人单位都不得向劳动者收费,必然也包括科技公司向学生们收取的培训费。因此,该科技公司的收费不合法,学生们有权要求其返还培训费。
崔瑶律师建议同学们先书面函告科技公司要求退款,如该公司拒绝返还,可向人民法院起诉,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此外,崔瑶律师提醒求职的同学们,在社会中还存在一类公司,以招聘应届毕业生为名,让求职的学生支付高额培训费,美其名曰入职培训,并承诺考核通过即可留在本公司就业。可高额的培训费,还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如何能承受?这类公司利用学生没有能力支付高额培训费,便为求职学生提供第三方的贷款机构,让学生申请高利率的贷款,以支付就业培训费。其实,这些公司本来就不打算招聘,而是与贷款机构串通,以骗取学生贷款来盈利。因此,那些贷款的学生,最终的结果是培训草草收尾,工作没了着落,高利率贷款债务倒是背上了。以上这类公司的行为,就是“套路贷”中的一种。
崔瑶律师告诉记者,“如果求职的同学们有这样的遭遇,建议持有关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说清楚事实经过,公安机关是会受理的。”另外,这类公司的手法往往是以高薪作为诱惑,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建议毕业生们对自己要有正确定位,遇到高薪招聘,更要客观判断其合理性,以防遭遇各类套路贷。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