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游
区块链,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区块链技术,将其运用在社会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例如,挪威学者Svein Olnes认为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智慧政府的可靠数据系统。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政府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服务社会管理。在政法系统中,由中政委牵头,上海市高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合作,大力研发“206系统”,以实现政法系统数据互通互联互用。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该系统计划利用区块链构建数据防篡改模型,以提升办案质效,防范冤假错案。这是区块链技术大规模应用在司法实务中的首秀,也是现代科技与我国司法实践深度融合的典范。本文将从区块链技术对检务工作内部、外部等方面的影响,浅谈区块链技术对新时代检务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一、区块链技术在检务工作中的应用方向
1.以人为核心,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司法责任制落实
司法改革拉开大幕后,落实司法责任制毫无疑问是其改革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检察机关的办案数据已录入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软件中,这是落实司法责任制的现实基础。引入区块链技术,可确保应用软件中检察官及检察官助理数据录入、修改、删除有源可溯。这样既保证了司法的公正,又形成可溯源机制,使得司法责任制得到更好落实。
2.以公益诉讼为先导,建立区块链电子证据存证系统
检察机关四大检察职能包括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以及公益诉讼检察。在公益诉讼调查取证环节应用区块链技术,是检务创新领域的一个亮点。上海市青浦区位于上海西南角,土地资源、水产资源丰富,生态资源类公益诉讼案件频繁发生,检察机关在线索挖掘、固定证据等方面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青浦区院可以尝试依托“206系统”、“两法衔接”平台,建立区块链电子存证系统(见图)。
办案干警可多角度分析证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能否相互印证,还原不法侵害的真实过程,把好案件证据关。
3.以案件为抓手,补齐专业短板,完善检察人员知识结构
检察机关自身业务包括刑事诉讼、公益诉讼和诉讼监督三大块。区块链技术对办案工作的影响在于,不乏有各种类型的案件借助于区块链技术进行的犯罪。例如,前些时间非常红火的P2P借贷,常常打着区块链的幌子,进行诈骗活动。这就需要检察人员补齐专业短板,完善知识结构,深入理解案件的主客观因素,分析主客体因果关系,对案件精准定性,避免冤假错案发生。
二、区块链技术在检务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区块链作为新事物,其实际应用范围尚且比较有限
2008年中本聪提出区块链技术概念,后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和互联网领域。在检察机关内部,仅有个别区院在公益诉讼案件上运用区块链技术对证据的溯源,达到及时固定证据的效果。更多的区院,目前对这一技术还持有怀疑态度,或者抱着观望的态度。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国有资产等公共领域的保护越加重视,公益诉讼案件日益增多,对证据的要求日益严格,作为公益诉讼主体的检察院是否认可区块链理念是公益诉讼能否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2.数据来源单一,案件得不到及时介入
海量的数据是区块链技术得以良好运用的基础。就公益诉讼案件而言,单一的证据无法证明嫌疑主体对公共资源实行了侵害,因此需要多方证据证明不法行为实施。但执法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较为突出,检察机关基本无法从“两法平台”获取有价值的公益诉讼线索,无法及时对可能损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违法行为进行提前介入。
三、对策和建议
1.积极看待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检务实践以往提及区块链技术,多让人与骗局相联系。实际上,区块链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我国各行各业也都在积极拥抱区块链技术,以进一步发挥其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检察机关需要客观理性的看待这项新技术,积极推动区块链在检务实践乃至司法机关的应用。
2.建立区块链存证系统,助推区块链技术与检察改革深度结合
检察机关应积极参与区块链技术相关规则的研发和制定,形成司法区块链技术优势,扩大影响力。司法责任制改革主要包括职权配置、责任承担和终身追责,而区块链的溯源机制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检察机关可将已录入统一软件系统的数据进行区块化处理,在需要证据或者追责时,利用区块链溯源机制固定证据或者追究相应责任。
3.多部门合作,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提升案件介入效率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所需的线索、证据是需要多方面的支撑的。因此,可由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合作,建立高效的存证链,定期交换数据,共同维护和利用数据,协同办理相关业务。这将大大提升检务服务的整合力度,提升案件的介入效率,提高办案效率,真正做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检察机关。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人民检察院)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