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他们常自称“志愿者”,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地推员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入过万,还有末位淘汰机制。地推员们对募捐金额填写随意,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对捐款用途缺乏监督。
11月30日下午,水滴筹公关团队回应称,“调查清楚后将给以严惩。同时自即刻起,线下服务团队全面暂停服务,整顿彻查类似违规行为……”
粗放操作消耗社会爱心
尽管涉事公司的回应有“严惩”“彻查”之类的字眼,但仍有问题不能回避:出现这样的乱象到底是个别地区个别人员不规范,还是一种普遍现象?一座房子偶尔失火可以说是偶然,可是隔三差五就失火,这就不能用偶然来形容了。实际上,此前财经网就曾报道,水滴筹的地推人员不分时段、不分科室的给每个住院患者推销水滴筹业务,严重影响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
这可能就指向着,水滴筹的“扫楼式”地推可能不是一时一地的做法,此前有无类似行为,水滴筹也应好好检讨一番。更重要的是,平台地推人员这种以弄虚作假伤害公益的做法,应该得到彻底反思。
众所周知,水滴筹是一个互联网众筹公益平台,从一开始其就不收取任何手续费,筹款所得资金全部归筹款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水滴筹是在做赔本买卖。它有其商业逻辑:在水滴筹注册求助的用户,可以成为水滴保等商业项目的流量池,而水滴公司已经在2017年获得保险经纪牌照,根据其创始人沈鹏的说法,由于公益筹款的用户转化率很高(购买保险),所以,水滴公司是可以以此谋求商业利益的。
这种商业逻辑本质上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在互联网公益筹款与互联网保险之间形成闭环,也凸显了创新在新经济行业的活力。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如果在落地过程中,过于简单粗放,伤害的将是公益根基。
无论如何,互联网众筹平台是建基于公益属性的,而公益最忌讳的就是欺骗,或者说骗捐。但地推人员却与某些“可怜人”串通在一起,弄虚作假,将网络求助变成了一场谎言游戏。这里面,没有公益,只有算计,走向了公益的对立面。
与传统筹款模式相比,互联网公益平台在于互联网与技术优势,其本应该用技术优势建立严密的风控体系防止作假,或者创新模式去获取用户,而万万不该用那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拉新。
水滴筹,别让好心人寒心!
互联网平台帮扶大病患者获得网友救助,帮了很多家庭,很多人为此解囊相助,社会各界也多有肯定。然而,公益事业的生命在于公信力,这种“扫楼式”寻找求助者、按单提成的做法,突破公众想象,也引发舆论质疑:以拿提成为目的,引导患者筹款提供便利,是不是把慈善当成生意?
水滴掺水,爱心窝心。公众给困厄中的患者捐款,出于自愿和善意,还要基于信任,如信任受伤害,谁还会捐款?“扫楼式”筹款、员工按单提成,这些做法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对民众善心和好意的消解,是对信任与托付的伤害。
对这一事件,先搞清事实很重要,视频拍摄的情况只是一方面,这些问题在多大程度存在,影响范围有哪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调查还需要继续。对此,水滴筹平台回应称,彻查违规行为,线下服务团队全面暂停服务。我们期待平台方公布更多事实,也期待监管部门能介入调查,还原真相。筹款平台需要靠善心滋养,而非业绩刷单来激励。
互联网众筹这类新生事物,对一些因贫困而无法救治的人而言,不亚于“及时雨”。但这种救助模式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严格规范流程和管理,铲除违规行为滋生的土壤。唯有如此,才能被公众信任和支持。殷鉴不远,给善良留一点净土,给真正需要扶助的人留点希望,别让好心人寒心!
公益援助要谨守真实底线
因为把关不严导致善心被利用,水滴筹有过多次教训。比如今年5月,德云社相声演员吴帅突发脑出血,家人发起筹款100万元,但网友发现他在北京有两套房、一辆车,却声称自己是“贫困户”。
隐瞒真实财产信息的求助,没能被水滴筹平台及时识别,一方面,公众的爱心被欺骗,直接动摇了公益慈善的根基;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有限,这些明明有条件自救的“求助者”,挤占了援助通道和有限的公益资源,导致那些真正的困难者得不到有效援助。
鉴于此前的教训,不管是基于遏制骗捐诈捐,激活公益爱心,还是从提升援助“效率”的角度看,水滴筹都有必要设置严格的审核门槛,同时对资金的使用实现全链条的监管。
公益事业的确会产生巨大的成本,互联网众筹行业至今也没有比较良好的盈利路径,而且作为一家公司,水滴筹还面临着同行的竞争。在此前提下,扩大市场份额,用规模效应来缓解经营压力,不是什么不正义的事情。如果它能够覆盖更多的困难群体,本身也是一件益事。
不过仍然需要提醒的是,把公益事业当成纯粹的生意来做,是相当危险的。那种为了圈占市场而降低援助门槛的思路,能够带来“流量”和“业绩”,但同样会为诈捐骗捐大开方便之门。而且,审核不严导致的虚假众筹,往往会成为平台信任危机的重要导火索,得不偿失。
公益行业的信任和信心,一旦出现危机,想要重建其实异常困难,这一点此前的红会应该深有领会。所以对所有互联网众筹平台来说,公益援助不是个可以随意冲业绩的行业,通过严格审核、规范管理和全程监管,谨守真实底线,让有限的公益资源,真正落到最急需救助者的头上,这才是平台做大的根本路径。综合新京报、光明网、人民日报
(谚路 整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