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八面来风

一字之错起祸端

本文字数:1293

  彭友茂

别人的“一字之错”就曾让我成了倒霉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村里最后一次划宅基地时,村委很开恩,也给早就吃了“国库粮”、当时又不在本县(区)工作的我划了一位。小有遗憾的是,村里的办事人员填证时把我名字的“茂”,写成了感冒的“冒”……这差错,一晃几十年。去年,市里对全市城乡居民的房屋统一核查登记。我到村委开了“彭友冒系彭友茂之误”的证明信,到办事处盖了章,带上身份证、户口本(上面均为现名),到市政府服务中心予以更正,领到了“我是我”的新房产证。在62岁的洛阳市民李乃甫面前,“那我就比不上(他)啰”:在《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上,李乃甫的名字错了一字,被告知需村委会、派出所、国土资源所开具证明才能改正。这一纸证明李老汉一连奔波22天仍在当地上述多个部门之间“打转转”。相比之下,同样是名字错了一个字,纠正起来,我老汉才用了两天就搞定了,太便宜我了。

“一字之错”也有殃及自己的。1853年,太平军北伐时,驻扎在江苏仪征城外。先行官派小校向主将请示行军路线时,正在与人交谈的主将默默地写了个“烧”字。先行官见到手令大吃一惊,但又想军令岂能更改,便下令每个人准备一把火,拂晓前烧城。到时烟焰冲天,哭天呼地。主将找来先行官,查问为什么烧城。但看了自己手令后大呼:“我之过!我把‘绕’字写成了‘烧’字,好端端的仪征城化为灰烬了。”遂请主帅对自己处以极刑。

“一字之错”,还有要了别人命的呢:明朝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为人耿直任性,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选贤任能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卢知州接到命令兴高采烈走马上任,到兖州后便启用官印,发布文告。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哪有衮州这个地名?卢熊若将错就错也就罢了,管它衮州还是兖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可这位知州大人书生气很浓,不会变通,他认为兖州哪能成了衮州呢?不行,我咽不下这口气,好不容易弄个官当,“衮州”“衮州”太难听,做官凭印名不正言不顺,他苦思冥想后连夜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改字,重新刻一枚官印。

朱元璋出身寒门,身份卑微,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皇帝,这老儿的忌讳就怕别人说他没文化,这下卢知州揭了他的短,那还了得,皇帝一怒问题就大了。朱皇帝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顿时气得七窍生烟。这字是写错了,他是南征北战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名了然于胸,尤其是兖州这个战略地位比较重要的城池,他哪能不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认错那就大错特错了。卢知州的奏章还没看完,就被朱元璋撕了个粉碎,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给朕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授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稀里糊涂地送了一条命。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一字之错起祸端 2019-12-03 2 2019年12月03日 星期二